而且在思考的时候,还会应用秦昊所引导的思考的方式,而并非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
所以这个时候让所有人开始自主思考,这是秦昊早就考虑到的问题。
几人显然是没有想到秦昊忽然提出来了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众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朱棣在那里抓耳挠腮,再仔细的想着如何来应答。
朱樉和朱棡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显然是没有在乎秦昊提出来问题,当然也没有准备回答。
这就看出几个人之间的差距了。
这就像是同样的一个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有人可以成才。
有人却注定成为了废物。
成才的人在前期的时候就有征兆,从他学习的过程中就能看出端倪来。
而那些成为废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管学什么都是一副吊儿郎当又不认真的样子。
当然朱樉和朱棡现在的表现不足为奇,他们对秦昊都不认可,又怎么可能认真的学习。
之所以留在了这里那是迫于无奈,如果没有朱元璋的压力,他们早就放飞自我了。
现在之所以留在这里了,可以用一句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归宿和命运,秦昊并没有强行的让朱樉和朱棡认真听课。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要是这二人不扰乱正常的学习氛围,他们要是想学习秦昊是非常的愿意,告诉他们一点知识。
他们若是不想要学习,只要是没有攻击秦昊和扰乱其他的人,秦昊也不会理会他们。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会经常的来检查功课的原因之一。
除了是秦昊的这些理论吸引了朱元璋,他也想要经常的过来蹭课。
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监督自己的不成器的儿子。
放学之后朱元璋如何教导这两个儿子,那是作为家长的事情。
作为一名先生,只需要做好在课堂上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秦昊只需要保证自己所传输的这些理论是正确的,又能够对这些人未来的成长有帮助。
这就如同原本这里没有任何的工具,秦昊已经把工具放在所有人眼前了。
他任由任何的人去拿这些工具,或者是依据这些工具的理论,再制造出来其他的工具。
但是有人却对这些工具视若无睹,而且又不想借助工具,那就不是秦昊能够干涉得了的了。
朱标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有时微微的皱一下眉,有的时候用手轻轻的抚着自己的胸口。
他率先的站起来对着秦昊表示。
“我是赞同先生之前的观点的,富国强民,一定是民众为先而国家为后。”
“所以好制度一定是让百姓先过上好日子和能够有盼头。”
“我想要从农业减轻赋税和商业增加赋税这样的方式入手。”
“之前我们鼓励商业行为是为了提高经济,但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应该从商业这里获取赋税和利益来补贴农业。”
“因为大多数的百姓都是最为普通的百姓,他们都是以种地为生和做小买卖为生。”
“但凡能做小买卖的都是有头脑的,也能证明日子肯定比种地的百姓要强一些。”
“所以优先照顾那些种地的百姓,就能让他们有希望就能让他们日子慢慢变好。”
“更何况农业是国之根本,至少在目前的这个阶段还无法转变,所以重视农业和减轻农业的赋税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还有就是鼓励普通的百姓学习技术变成工匠和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