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218.韩思国家的烦恼(二)
小苦解释道软实力就是村庄环境干净卫生,社员们医疗有保障,孩子们读书全部免费,六十岁老人享受老年补贴,大病户重残户有补助。
更重要的是全体社员要有素质,家庭和睦,邻里相处和谐,这是软实力。
在这节骨眼上,韩思国两口子吵闹起来了,这要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情况,这丢人可就要丢到外地了,这咋会不让韩永昌着急上火呢?
劝吴巧云不管娘家弟弟读书?韩永昌说不出来这种话。
劝韩思国听媳妇的话,供小舅子读书?韩永昌更张不开嘴了。
内事不决问小苦,这是小码头大队几个干部的共识,问题就交到了韩述苦这。
韩述苦听到这个事情后,心里是直骂娘,这算啥狗屁倒灶的事情?
吴巧云娘家那个弟弟,韩述苦从吴老三那打听的一清二楚,她那个小兄弟不是个好货色,好吃懒做,还自私自利。
这几年一直都是在县城读书,放假回家,从来没有去过地里劳动一次,美其名曰在家学习呢!
家里好吃的都是紧着他吃,几个侄子侄女眼巴巴瞅着都没有说让孩子们吃一口的。
就这种极度自私的东西,想让他将来出息了提携大哥一家,无异于痴人说梦。
韩述苦敢断言,吴庆云假如考上大学将来有出息了,他爹娘都不会管,更不要说照顾他姐哥两家了。
要是他将来做官了,官做的越大,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吴庆云是个啥人,韩思国也清楚,毕竟吴圪垱在小码头大队干活的社员有很多,随便打听都能听到别人对吴庆云的看法。
一个人说他人品不中,两个人说他不中,吴圪垱来干活的人都说吴庆云不中,那估计这人是真不中了。
现在是韩思国坚决不管他了,吴巧云心里也隐约感觉到自己这个小弟弟不地道,可毕竟是自己亲兄弟,离考上大学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让复读了太亏的慌!
况且自家爹娘也是对儿子考上大学充满了期望,一旦小弟考上大学,那可是妥妥的鱼跃龙门,从此走向了人生巅峰。
遇到这种情况韩述苦也是挠头,两口子都没有错,只是立场不一样。
劝哪个?没法劝啊!
要说凭小码头大队各家各户的经济条件,供一个人读书还是没有问题的。
特别是老家伙们,手里都攥有股份,还有这三年来的分红都在老人手里,拿出个三百二百的都是小意思。
但现在大队年轻社员们都有个想法,准备攒钱买手表。
自从大队干部韩永昌、韩永秀和刘兰英戴上手表后,其他人说不眼气那是假的。
特别是随着大队逐渐用具体的时间来布置任务,分派工作后,社员们不知不觉中也习惯了论钟点工作,而不是原来的看日头上晌下晌了。
大队一共有四块手表和一座座钟,最早戴手表的人是韩述苦,这个大家伙都理解,毕竟人家经常出差,跑东跑西的,没有手表实在是不方便。
等大队这三人也佩戴手表后,不知道从啥时候,分派工作都是要求“几点上晌”,“几点运送到公社”等等精确到点的要求。
社员们经常跑到学校看那个座钟时间,因为韩述苦把座钟搬到学校供师生上课用了,想知道确切时间,得跑到学校看表。
年轻人分家时,手里的钱都不多,最多的也就百十块钱,都卯足了劲攒钱准备购买手表呢。
好多人还听说韩永昌、韩永秀、刘兰英准备买自行车了,让年轻人攒钱的心思更迫切了。
韩思国目前就是这种情况,他卯足劲攒钱准备买一块手表戴呢。
大队计划成立建筑队全村人都知道,并且这个建筑队的领导肯定在韩永林和韩思国中间挑选,因为全村就他俩现在是泥瓦匠师傅了。
两人中韩思国的优势更大,因为他年轻还识字,头脑灵活,以前是爹娘宠着,不太上道。
这一年多来,大队一座座的建筑工程施工建造,他全程参与建设。
从一个只会盘煤火台的半吊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泥瓦工大师傅,无论是选址,挖地基,砌墙,铺瓦,粉刷等工作样样精通,还跟着石师傅学习建造预算,还会进行简单的图纸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