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217.韩思国家的烦恼(一)
听着婷姐唠叨,王玉娟也是满腹牢骚,领导光知道布置任务,就不为小兵们考虑一下实际情况。
下火车到小码头大队还有三四十里路,还不让惊动地方政府,两个人咋去?又不通公交车。
这次烩面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小码头大队富饶美丽的文章,像深水里扔进个炸弹,不光烩面省方方面面被惊动了,海里也被惊动了。
但作为喉舌的群众报却没有这方面的丝毫报道。
群众报的老大坐不住了,要是上纲上线的话,这是严重失职。
人家省报都刊登出一个典型村子,并且还是非常震撼的新闻,你堂堂国家喉舌,竟然不知道这件事情,情以何堪啊?
群众报社在各省都设有分支机构,甚至一些重要的城市也有他们的专业人员,就是为了抓住第一手新闻,特别是一些影响面大的社会新闻,还要写成详细内参上报到海里。
这次烩面省横空出世一个比拂寡风更激进的典型村子,从烩面报的描述来看,不啻于痴人说梦。
这哪是一个偏僻地方的小农村生活水平?就是烤鸭市民都达不到那样的生活水平。
烩面省搞拂寡风是有前科的,这次又打造出一个世外桃源,甚至比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牧歌更先进,社员们生活水平更高。
全国人民刚刚度过连年灾害,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谁知烩面省这么不省心,竟然又炮制出这么一个典型村子,这是真要上天的节奏啊!
董事长还不知道这件事情,总经理想得到详细情况再向董事长汇报,所以看到烩面报的报道后立即询问宣传。
经过层层任务下压,最后到小码头大队实地调查的任务落到了新闻部门负责人钱雨婷头上。
烩面省钱雨婷知道,红焖地区钱雨婷也知道,红焖县钱雨婷还知道,但大庙公社小码头大队钱雨婷就不知道了,甚至想打听到不知道该找谁,全国一百多万个村庄,钱雨婷才知道几个?
领导说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要求不能惊动当地领导,要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这个小码头大队在哪?离红焖火车站多远?
新闻部门众人都是一头雾水,全国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大队,估计红焖县地图才能找到这个小农村吧?
钱雨婷斟酌再三,计划乘火车先到红焖火车站,然后找当地人打听清楚了,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去这个大队。
钱雨婷正在办公室吐槽这次出差,正好被来她办公室的倒水的王玉娟听到。
当王玉娟得知钱雨婷计划去红焖县小码头大队采访时,顿时来了兴趣,说她认识小码头大队的大队长,表示可以联系上他,让他到红焖火车站接人。
然后钱雨婷决定带王玉娟到小码头大队采访,两人把火车票买好,然后就有了韩述苦接到的一通电话,让他八月九日上午十点到红焖火车站接人。
就在大家伙都处于忙碌状态时候,韩思国家又发生矛盾了。
韩思国和媳妇吴巧云两口子闹的不可开交,大队长韩永昌急的直骂娘。
原来吴巧云娘家兄弟吴庆云又复读了一年,高考结果出来了,差六分没过线,全家人一下子都像抽了筋一样。
吴庆云第一年高考差一百来分,爹娘硬着头皮供他复读了一年,吴巧云也没少贴补,最终还是离分数线差五十来分。
吴庆云还要复读,他哥吴庆雨不同意,闹着要分家,爹娘差点给大儿子下跪磕头。
吴庆雨也是没办法了,只能全家勒紧裤腰带继续供吴庆云复读。
他们大米县特别是吴圪垱大队这些年收成不好,社员们饭都吃不饱,哪有能力供一个人多年不事生产还是个巨大的消费者的人读书,压力也传到了闺女吴巧云身上。
原来没有分家时,吴庆云从婆婆赵丽娟手里哄点骗点,老三媳妇刘桂香也同样得一份。
婆婆不是傻子,宠爱两个小儿子不假,但不等于把家底都掏给两个儿媳娘家,孰轻孰重她还是分得清楚。
赵丽娟慢慢收紧了口子,不愿意让儿媳妇整天倒贴娘家弟弟了。
搬迁新居后,许多大家庭都分家单过了,赵丽娟和其他家庭一样,都是把各房的工分钱给了各房,分红钱一分没有。
吴巧云两口子就分了不到七八十块钱,吴巧云陆陆续续支援吴庆云复读花去三十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