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216.上省报了
苏老师不愧是音乐高手,看着韩述苦购买的音乐图书,自己就能根据五线谱把曲子完整弹奏出来,兴趣所致,还能弹奏琵琶唱一段谁都没有听过的优美曲子。
正在上初二的韩二妮放学就去找苏倩倩老师请教识五线谱,还学习各种唱法。
韩述苦问她为什么来找苏老师学习识谱,练嗓。
二妮说她喜欢唱歌,韩述苦也大力支持她学习唱歌。
韩述苦从烤鸭市购买的小人书也放到学校了,由苏老师负责保管。
现在小盆友们都是丢碗都往学校跑,因为这里有好玩的,荡秋千了,爬爬梯了,还可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看小人书等等,可好玩了。
上音乐课,苏老师弹奏乐器为大家伴奏,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唱歌好听到已经是飘出天际了。
上体育课,陈安国老师训练同学们站队,“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尽管只有十来个一年级的同学,还包括韩小宝,李小妞两个编外人员。
可体育课的喊操声也是震耳欲聋,从学校门口经过的社员们都会站在门口欣赏一会儿,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笑容。
学校天天都是书声琅琅,欢声笑语的。
六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烩面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正标题是“沙土窝里飞出个金凤凰”,副标题是“记红焖县大庙公社小码头大队走共同富裕路”。
文章篇幅很长,占用了烩面报第四版整个版面,分四个部分对小码头大队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做了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是小码头大队的前世今生介绍。
第二部分是大队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是大队社员过上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般生活。
第四部分是编者提炼出来的小码头大队发展方法,号召全省农村学习。
登报时何长兵就给韩述苦打电话说了这件事情,奈何大队想看到报纸,还需要一周后。
一周后,大队看到了“沙土窝里飞出个金凤凰”的烩面报的报道。
一时间,全村社员群情激奋,无论大人小孩都充满了自豪感,可不要小看这时代报纸的威力与公信度,可不是后世那种真真假假的网红可媲美的。
报道里出现了粪叉的名字韩思举,从一个懒汉蜕变成养猪能手还娶妻生子,把粪叉稀罕的拿着报纸全村显摆,“俺上报纸了!”“俺登报了!”
报道里还出现了韩永义一家的情况,从一家人要断粮要饿死人了到吃救济粮,到过上幸福生活的整个历程,也折射出小码头大队所有家庭的生活变迁。
报道里还出现了西瓜能手韩思正,养兔能手穆红丽,还有孝顺儿媳杜小芳,慈祥婆婆李梅花,和睦家庭代表石秀英等等先进人物的名字。
当然了,报道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当然是我们的年轻支书韩述苦了。
报道里都快把韩述苦写成人物传记了,从他的高中成绩优秀到无奈辍学回家务农,到他被任命为副大队长兼民兵连长兼会计开始思考大队发展大计,到他亲力亲为挖井抗旱,购买牲口,培育粮种,搞运输,搞养殖等等,把他这几年来的做法捋了一遍。
报道里特别强调了“科学种田”这个提法,还详细说明了传统种田和科学种田的区别,并论述了韩述苦钻研农业技术并经过实践证明过的事实,小麦平均亩产五百斤可不是造假的。
烩面报这篇文章一问世,瞬间引爆了全省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这个农村家家户户吃饱穿暖,隔三差五还有肉吃,衣服都没有补丁,全部都居住在青砖瓦房四合院中。
整个村庄犹如世外桃源般美轮美奂,有公园,有人工湖,有果园,有整齐划一的四合院。
青青沙岗,杨柳依依,牛羊在吃草,骡马在追逐,鸡鸭在欢叫。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嘶”,这难道是人间仙境?
韩述苦看到这飘着仙气的描写,不由自主的埋怨着何长兵和鲁志强,“过了啊!不就吃了几个肉夹馍嘛?没必要这么夸张吧!”
正在韩述苦陷入意淫中不能自拔时,韩述平来喊他去大队接电话了。
大队院已经全部竣工了。南屋一排十五间房屋,其中有一个三间大会议室,两个两间小会议室。
大队干部们一人一间办公室,还有值班休息室。
专门设置了一间储藏室,里面储藏有购买的香烟、糖果、瓜子等等招待客人的物品。
电话安放在值班室,大队六个干部每天都有一人在大队值班,说白了就是接电话。
西边十间配房已经启用了,两间活动室,里面有一副木制乒乓球台,可以打乒乓球。
还有三间屋子是阅览室,屋内摆放着十多张课桌,还有凳子,是专门用来阅读的。
靠墙壁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目前阅读的社员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