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是把这钱都花到挖井买辘轳上,过年可就得勒紧裤腰带了。
这不是群众想要的年,花这么多钱挖井,俺们不同意!
这就是个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问题,位置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群众自然是想把钱赶紧拿到手里,至于挖井浇地能保证大队所有耕地都有好收成,那是以后的事了!
谁知道以后咋回事?
说白了,还是对大队没有信心!
郭德云吧嗒着旱烟,把当下的难题给韩述苦一一摆了出来。
“兄弟,恁说说,想干点正事咋这么难呢?”
韩述苦用同情的目光看了郭德云一眼,“郭哥,顶住,一退缩就完蛋了!”
“那井还挖不挖了?”
“挖!”
韩述苦不知道啥时候能通电,即使通电了也可以利用挖好的井,购买电机水泵浇地呀!
况且,购买电机水泵浇地费用不会比辘轳便宜,那会是更大一笔投入,群众更不会同意了。
以目前东码头大队的条件,挖井,购买洋辘轳,把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是当前最佳方案。
韩述苦敢断言,这种辘轳浇地的方式得用好几年,大队这几千块钱的投入绝对是划算的。
付出的就是劳动力成本,东码头有的是人,干旱时轮流上阵摇辘轳就中了呗!
韩述苦把自己的想法给郭德云分析了一下,郭德云听后头点得像小鸡啄米。
毕竟那六百亩水浇地是现成的例子,也尝到甜头了,这更坚信他的决心。
“兄弟,你给哥支支招,这群众不同意,该咋办呢?”
“做群众工作呗!”
“有现成六百亩水浇地的甜头,群众肯定能明白孰重孰轻。
我敢说,恁大队耕地全部变成水浇地,一年后,家家户户都能吃饱穿暖,还能分到不少钱!”
郭德云苦笑道:“兄弟,你说得我都认可,但是我在俺村可没有你和永昌老哥那么大的威信,他们不听我的话呀!”
韩述苦理解郭德云说得话,不是谁都有韩述苦和韩永昌在村上说啥就是啥的威望的。
对郭德云的无奈,韩述苦也表示爱莫能助。
只能劝他,发动大队干部下去做群众工作了!
两人接着就借东码头大队的场地加工粉条、腐竹一事进行了商量。
郭德云听到小码头要加工腐竹,眼前一亮,说道:“兄弟,加工腐竹恁大队也会?”
“摸索呗,大致路数知道,具体干的时候多摸索呗!”
“那让俺大队来几个人跟着学学呗!”
“可以,保证来几个教会几个!”
韩述苦回到大队,把几个干部都召集起来,通报了这个事情。
韩永昌一听,非常高兴,他这一段时间都愁死了,去年一百万斤红薯由于村里尘土飞扬只加工了三十万斤。
刨除损坏的,平时给社员们发的,留种子的,余下五十多万斤都卖了,一斤二分钱,与卖粉条想比亏大了。
今年村里还是尘土飞扬的,粉条又没法加工了,还得把红薯便宜卖掉,想想都心疼,这得损失多少钱啊?
正发愁呢,听到韩述苦说准备到东码头大队场地加工粉条,还要加工腐竹,大喜过望,立马就要行动。
其他几个干部也支持这样做,红薯储藏技术再有保障,折损率最少也有一成,随着储藏时间越长,折损率越高。
要是加工成粉条就不怕坏了,粉条晒干放个几年没一点问题。
能行动不哔哔是韩述苦的座右铭,既然大家都支持,行动!
一车车加工粉条的专用器具装车运送到东码头大队场地,一车车的红薯也从洞穴里拉到场地。
韩述苦二哥韩述同领衔主演,额,领衔加工粉条。
用了一个半月,把六十万斤红薯加工出十二万斤粉条。
接着又运送大豆到场地,加工腐竹。
这个是新鲜事物,大伙都不知道该怎样加工腐竹的。
东码头一下子来了十个年轻劳力,都是来学习加工腐竹技术的。
韩永昌、韩永秀包括韩述平都不同意东码头大队来人学习腐竹加工技术。
夏国自古以来对技术都是视如珍宝,要不咋会留下一句“传男不传女”的古话呢?
他们几个认为制作腐竹的技术属于能传家的秘技,自己还不敢染指呢,哪能让外人学会?
韩述苦笑了笑,劝慰了一番。
在历史长河中,夏国多少璀璨的工艺珍品都湮灭在尘埃当中,敝帚自珍充当了推手。
作为挂逼,韩述苦可没有这种狭隘的思想,况且腐竹加工方法也不是高科技,许多地区的群众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