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172.县里视察(二)
韩永昌又介绍了养殖业,还有粮食收入。
听介绍他们的粮食产量相当高,比全县平均亩产要高一倍。
这就有点吓人了!
前面说得养殖也好,运输也好,其实都不是领导重视的焦点。
唯独这个粮食收成是所有领导关注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国最缺乏的就是粮食,粮食产量是每个领导都操心的大事。
当听到小码头大队粮食产量比全县平均亩产高一倍后,几个干部都惊呆了。
老刘一把抓住韩述苦的手,急忙问道:“小韩,粮食产量可不敢再搞浮夸了,必须要实事求是!”
韩述苦也正色说道:“领导放心,俺们大队还不至于靠鼓吹粮食产量来讨好领导!”
然后他就介绍说,是因为他们种子不一样,是自己培育的品种。
他们还到地区化工厂购买氨水施肥,还保证庄稼及时得到浇灌,三管齐下,才能高产。
刘书j扭头和老董还有老翟商量,能不能把小码头大队粮食生产在全县推广下去。
翟新民摇了摇头,说道:“刘书j,目前各大队的条件还不足以推广这种生产模式。”
不等众人再问原因,翟新民就说出来原因。
他说,种子倒是可以让小码头大队提供,也有一些耕地能做到河水或者井水浇灌。
但化肥目前还是没办法购买的,只能用土粪当底肥,这个效果远没有韩述苦所说的氨水肥力强。
另外还有病虫害防治,韩述苦也讲了到地区化工厂购买农药进行庄稼病虫害防治。
众人一听,就知道了困难所在。
种子问题,要是小码头大队火力全开,两三年就能为全县提供高品质的种子。
灌溉问题,一部分耕地做不到全方位灌溉,可全县能利用的河水以及井水浇灌,也有三分之一面积。
化肥和农药就没有办法解决了。
目前国家主要是攻克碳酸氢铵生产,现在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
韩述苦购买氨水只是权宜之计,人家也有这个面子。
要是其他人去大量购买氨水,那可不中。
农药在当下还不是社员们习惯使用的事物,并且化工厂也没有规模化生产。
刘书j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执着的追求。
一众人商量后,决定把小码头大队粮食生产像全县推广,做不到面面俱全,但总好过啥都不做吧?
韩述苦从这也看出来刘书j还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的,也比较务实。
当下年景,再没有比提高粮食产量更重要的事情了。
然后刘书j又看向六头奶牛,问道:“这些奶牛能保证社员每天喝上牛奶吗?”
刘兰英刚想回答,韩永昌这老小子又抢答了,“现在有三头奶牛下奶,产奶正是高峰期,一头奶牛每天能产牛奶多少来着?”
韩永昌说不下去了,就他那榆木脑袋,哪能记住不熟悉行业的知识,还非得抢答,答不下去了吧?
韩述苦心里幸灾乐祸着,看到韩永昌吃瘪,他就兴奋,是不是心里有点变态?
韩述苦乐归乐,不能冷场啊,毕竟都是代表小码头大队的脸面的。
况且他也不是嫉妒几个大队干部,实话实说,韩述苦还不至于和几个土包子去县领导跟前争宠。
这年轻人完全是用一种俯视的心态看待问题的。
韩述苦直接把汇报对象转移过去,“刘书j,这个问题让我们的刘兰英主任回答吧,她负责奶牛养殖以及分配牛奶。”
刘书j笑着说:“那请刘兰英同志为我们解惑一下,好不好?”
刘兰英感激地看了一下韩述苦,轻咳一声,声音洪亮说道:“各位领导,我们大队现在已经有三头奶牛产奶,因为有一头奶牛是第一年下奶,还达不到丰奶期,三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一百二十斤上下。
我们咨询过城里大医院的专家,成年人每天喝三两牛奶最适宜,过多会造成肠胃不适。”
“所以我们大队一天只需要五十斤牛奶就可以了。余下七十斤每天都会送到城里销售,能为大队创收二十块钱。
三头奶牛产奶期大约是三百天,能售卖一万八千块钱。
当然了,这是估算的价值,具体情况还要等奶牛不产奶后才能得到准确数字。”
刘书j听过刘兰英的汇报,又是是大吃一惊。
这三头看着貌不惊人的花奶牛,一年也能创收一万八千块钱,这还是刘兰英朝低了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