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收入两万块钱也是有可能的,这还是保证了全村社员的每天喝牛奶供应量,这个大队真豪横啊!
刘书j笑着说:“刘主任,你看每天都往城里送七十斤牛奶,能不能给县大楼里送二三十斤牛奶?”
刘兰英看到韩述苦点了头,忙回答:“当然可以了,只要县大楼里的领导们不嫌弃俺送去的牛奶脏,俺大队保证县大楼里领导们的每天牛奶供应。”
老董忙说:“我们咋会觉得牛奶脏呢,刚才也听到你们的介绍,小韩大队长对卫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看比正规奶牛养殖场都不会差。”
现在奶牛养殖又增加了一个人手,原来是韩述苦他二大大和杜小芳婆婆荆荣艳两人,已经忙不过来了。
不过对于卫生条件,韩述苦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经常用石灰水给奶牛养殖场消毒,闲杂人等严禁入内。
众人又来到了人工湖工地,看着这么大的湖面准备建造公园,刘书j也是心疼,问韩述苦为啥不填土造田?
小码头大队有的是沙土,那一望无际的山岗不就是沙土吗?
随行县领导也是点头赞同刘书j的想法,这也是这时代人的普遍想法。
开荒种地,向森林要地,向湖泊要地,向山坡要地,向草原要地,总之一句话,为了多生产粮食。
这个做法对不对?
要看所处的时代才能评论,抛开了时代特色去搞评论,那是耍流氓。
新社会建立后,人口从夏国五十年的5.5亿到夏国五十九年6.7亿。
十年增加1.2亿人口,等于增加了一个鬼子国全部人口,这么庞大的人口怎样养活?
这个时代缺乏良种,水利,化肥这三样增产利器,只能是开荒多种粮食了,实行广种薄收。
这就是先环保还是先发展的路线问题。
比如有一种论调“我们把矿都挖完了,子孙后代吃什么”?
那么活在当下都活不起了,哪来的子孙后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当下的责任那是吃饱穿暖,搞好工业基础,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至于子孙后代怎样生存?
呵呵!
要是他们要靠祖宗庇护才能生存下来,那还要啥后代?
这时代的人都对土地痴迷,看到这一百亩良田被造成人工湖,都觉得这是巨大浪费。
韩述苦能理解领导们的心思,就给县领导普及了养鱼的收入比种植一百亩粮食的收入对比。
并且韩述苦还强调,当每年这一百亩人工湖里出产的二十万斤鲜鱼投放市面上,是不是能增加许多群众的肉食摄入量,与种植一百亩粮食相比,是不是更有价值?
毕竟这时候大规模上市的鲜鱼可是少之又少,红焖地区不临海不临湖的,一个内陆城市从哪得到鲜鱼的?
韩述苦的一番话,也让县领导们陷入了沉思。
是啊!
小码头大队不缺粮食,在确保本村社员们粮食充足供应的情况下,为市面上提供几十万斤鲜鱼,也是为改善群众饮食结构做贡献了。
想通这个道理后,大家也不纠结这一百亩人工湖了,老董笑着说:“小韩大队长,这湖里的鱼将来往城里销售,是不是往县大楼里拐个弯呀?”
韩述苦假做慌张状,急忙说:“董部长,您叫我小韩就行,您一客气我有点招架不住。
至于这鲜鱼,包括各种肉类和蛋类,还有我们的粉条腐竹这些特产,以后肯定是优先供应县大楼里的领导们,不会让大楼里的领导们流汗又饿肚子。”
众人都是哈哈大笑,首次接触韩述苦的县领导们觉得这个少年特有意思,没有像其他几个大队干部那样诚惶诚恐的。
这个少年一直都是风轻云淡的,面对刘书j和董部长也是不亢不卑,挥洒自如,还敢说调皮话呢!
刘光海和董永腾已经见识过这个少年的圆滑了,对他的一番话也没有感到怪异,毕竟号称“卧龙”嘛!
在人工湖驻足一大会儿,众人又上小丢圪垱看果树。
小丢圪垱上坡处已经处理成缓斜坡,小丢圪垱上的道路也修整平坦。
主要是韩思清他们果树小组修建的,为了浇水方便。
现在已经不是牲口身上绑两只桶运水了,而是毛驴车上绑六只水桶,车厢内还固定放八只水桶。
听韩思清的意思,他们正在研究在车厢上固定大浴桶运水,把浴桶加工一个木盖盖严实了运水,这样效率更高。
韩述苦没忍住指点了一下,可以做一个能装到毛驴车上的水箱,上面留进水口,下面留出水口,都能密封堵塞就行。
果树小组几人大为高兴,正央求吴老三鼓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