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毕方济,尔不负使命,有始有终,于我大明有救难之功,你想要什么赏赐,尽可说来。”
朱常淓心情大好,这毕方济深通西学,又是个忠信之人,可以为朝廷所用。
毕方济起身,向朱常淓拱手答谢。
“臣斗胆,不知殿下可否兑现弘光皇帝陛下的承诺?”
“什么承诺?”
“臣请在浙江传教,并在杭州建设教堂。”
毕方济满面风霜,一双碧眼炯炯有神。
一旁的韩霖却是担心起来,小心翼翼的观察着潞王的表情。
潞王不喜联结党社之辈,更何况传教呢?
这家伙,也不提前问问他,直接当面说出来,万一潞王不喜,又如何是好?
当年的教难风波,可是差点要了他的命!
到了现在,还如此坚持传教,也是个执着之人。
果不其然,韩霖看见潞王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他眼角一跳,暗道不妙,赶忙向毕方济使眼色,但对方却没有理会,面不改色的看着潞王。
夏允彝也是心中着急,脑中已经在想怎么替韩霖善后了。
面对毕方济提出的要求,朱常淓心中下意识的不爽。
传教?这是在挑战皇权天威!
此前的大明皇帝如何他管不着,但是他嬴政,是绝不允许有人挑战他的权势。
现在的大明,只能有一个声音,只能有一种思潮,那就是,复国!
况且据他所知,这洋人的教有个什么教皇,竟可分治天下,遥控朝堂,实在是匪夷所思。
毕方济看着面无表情的潞王,默默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位未来的大明皇帝,不喜教会,也不会兑现弘光皇帝的承诺。
毕方济一脸失望惆怅之情,但在大明这么多年,他似乎也能理解这位帝王的态度。
“传教之事,不必再提。”
“但或可谈些别的。”
朱常淓幽幽说道,语气平和,似乎并没有生气。
毕方济抬眼,一脸怅然。
“尊敬的未来大明皇帝陛下,臣明年就要返回意大利了。”
此次前往壕镜,毕方济接到了教会的归国之命。
他要将这些年在大明的见闻带回意大利,上报给教廷。
“哦?那正合本王之意!”
朱常淓却是眼睛一亮,心中已经酝酿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毕方济忽然一愣,他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大明的主宰者,似乎有些不同。
“本王欲重开国子监,使你留任博士,教授生员。”
“到你回国之时,本王会特遣一支舰队,护卫你荣归故国。”
“届时,你便以国子监博士之职,负责中外沟通。”
朱常淓的话飘进了韩霖与夏允彝的耳朵里,两人俱是一惊,皆投来了目光。
毕方济更是愕然失神,半天没反应过来。
他仔细看了看这位大明的监国藩王,对他的这些话背后的雄心壮志感到了一阵心惊。
眼下大明正处在存亡之时,可这位潞王竟然还有心思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
毕方济有那么一刹那,觉得潞王或许是好大喜功,又或者是好高骛远。
可是他回过神后,看了看自己站的地方,工部,军器局衙门,便又果断抛弃了那种感觉。
一个好高骛远的帝王,又怎么会亲临军器局关心兵器制造之事?
他不是曾经那些刻板保守的帝王,而是一位心中藏着四海九州的帝王!
“臣若是答应殿下,不知殿下能否准许臣在浙江传教?”
“本王若是答应你,那明年本王是否也可遣我朝大儒往意大利讲学?”
朱常淓会心一笑,反问毕方济道。
毕方济顿时哑口无言,张了张嘴,愣是没法再说。
这怎么可能?
教会会把他当做叛徒钉在十字架上的!
底下,忽然噗嗤一声,毕方济余光一扫,见是韩霖正使劲掩着嘴偷笑。
“那好吧,臣领殿下之命,愿留国子监讲学,只是不知道,臣要讲些什么?大明的那些东西臣可不会!”
“哈哈哈,听闻你曾教授过数学,自然是教授你所擅长的。”
“可是国子监真的可以讲这些吗?”
毕方济很是疑惑,国子监那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讲的都是四书五经,经史典籍。
他在国子监教授数学,多少有些怪异。
朱常淓轻哼一声,说道:“本王说可以,谁敢反对?!”
毕方济心肝一颤,当即俯首称是。
帝王之威,顷刻毕现。
“对了,听说你还带来了一百红夷精兵?”
“回殿下,正是,都是臣在壕镜重金招募,他们都是壕镜总督麾下的精锐之士,炮术、马术、搏斗、水战皆其所长。”
啪!
朱常淓高兴地拍了一下桌案,就像是捡到了宝贝一样。
“正好,设一学堂,以众红夷精兵为教习,选练我军精锐为生员,精强兵事,开化智略。”
“届时,军中无论职位,战功卓着者,皆可入学。”
“待初有所成,便可扩之,凡我大明良家子,皆可遴选收录。”
朱常淓说着,下面的三人都听呆了。
就连站在朱常淓身后的李宝与牛三也震惊不已。
殿下这是要做什么???
真要施行,必定会使朝野内外炸开了锅。
“殿下......这......”
毕方济也被眼前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给吓到了。
按照潞王所说的构想,他似乎已经能看到无数大明的强将走出学堂,奔赴军中。
那一刻,大明的军队,何人能敌?
“殿下,慎重。”夏允彝面色担忧道。
不知道为何,他觉得自己有些不熟悉潞王了。
自从亲征得胜凯旋后,潞王就像是那出鞘的秦剑,开始展露真正的锋芒。
他提出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惊世骇俗。
本以为上次所说的开海已经够大胆,没想到现在还想开设武学。
夏允彝的小心脏,已经有些承受不住潞王的胆气。
开设这样一个学堂,会引起士林的抵触。
虽然与科举并不冲突,可是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在拔高武人的地位。
尽管现在朝中已经没有了这种风气,但在江南士林中,崇文抑武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会因此失去了意义。
曾经自诩天子门生的读书人,再也不是唯一。
武人,从此也能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此事,本王早有打算,不必多言。”
“具体条陈,等本王与阁老们定下,再行实施。”
“这几日,今梁就暂且先歇息,等候旨意。”
“那一百红夷兵都交给牛三,给他们单独安排住处,照顾周全,不可失我大明风范。”
“就这么定了!”
朱常淓一锤定音,众人皆齐声应和。
韩霖一脸兴奋,夏允彝却仍是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