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壕镜归臣
十一月初一,整整一个上午,四面八方来的数路快马驰抵杭州。
在吴山上巡视工部军器局的朱常淓接连收到了内阁与六部转呈来的奏疏。
大将军王翦从常州发来了奏疏,江北清军近日来频频调动,似乎在筹备新的攻势。
伪浙闽总督张存仁正在招兵买马,组建新军。
但清军已经丧失了制海权,在未能击败明军水师之前,是无法对苏松构成威胁的。
镇常苏松四府,正王翦的整备之下,已经开始恢复生产。
但是连番战乱,人口流失严重,土地荒芜,无人打理,这才是十分致命的问题。
人口,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王翦在奏疏中,请朱常淓调诸县刑徒往常州钟溪县。
钟溪县城此前被清军纵火焚毁,烧成了一片白地,县民也几乎伤亡殆尽。
王翦准备重建钟溪县城,在此实行军屯。
此前大战俘虏的清军已经全部被发配到了钟溪县,大约有三万人,目前正在清理城池废墟,做前期准备。
同时王翦还请工部派遣相关官员往钟溪督造。
朱常淓想都没想,毫不犹豫的全部批准,并交内阁照奏速办。
江南十府越来越稳固,假以时日,等到江防完备,兵力充足,靖海水师便可以回师舟山,应对南边。
西南也传来了消息,提督陈荩率领的蓝田营已经占领池州府建德县,陈兵江西边境,正在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京营总兵李长祥率军四万,进驻徽州府婺源县,其中,监军宋之普分率偏师一万,驻守在严田镇。
大军距离江西边境,不足百里。
原来的徽州府义军也被正式收编为官军,前总兵范云龙被兵部以原官任用,统领本部两万人马,驻防徽州。
金声的弟弟金经,也被吏部起用,知徽州府事。
内阁首辅姜曰广更是感佩于金声与弟弟金经以及学生江天一的忠义,赠楹联一副。
上联曰:铁石忠肝,儒生意气,十几载抚卫乡梓,两万兵独守孤关,国士高义感河岳。
下联曰:白首赤心,松竹名节,一肩挑黎民死生,两手擎大明日月,老臣烈骨镇江山。
在衢州府,京营两万新兵在新任总兵官陈泰与邓文昌的率领下,走水路与焦琏大军汇合。
征西大将军焦琏云集十三万大军陈兵在江山县与常山县一带,兵多将广,声势浩大。
此时,在江西的东北边界,池州、徽州、衢州三府,明军统共部署了将近二十四万大军。
送到朱常淓手里的奏疏,是焦琏发来的,向朱常淓汇报了前来支援的京营两万新兵以及定南伯方国安部已经全部抵达。
在西安县,各方运来的粮草已经堆积如山,浙江藩司卢若腾、督师阁部吴甡、户部侍郎钱肃乐、海防总督路振飞、定海知县夏完淳等都鼎力相助,不论是粮米草豆,还是鱼盐虾蟹,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来。
焦琏在奏疏中对此不吝赞美之词,他从未见过如此同仇敌忾的大明朝局。
朱常淓看罢,只是轻轻一笑,欣慰的合起了奏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朝堂也是如此。
当朝堂之上,都是务实正直的能臣时,就会潜移默化的改变风气。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但这都不是最让朱常淓高兴的,他心中最为宽慰的是,焦琏以武臣身份居二十四万大军主帅,朝中并无什么反对之声。
从前朝堂之上的文尊武卑的现象,开始改变。
当年土木堡打折的大明武将勋臣的脊梁骨,从现在起,开始重新挺立起来。
京营新任的两名总兵,朱常淓选择了曾樱的门生陈泰与勋臣之后的邓文昌,也是内有深意。
选陈泰,是因为陈泰出身寒门,背景干干净净,只有一个老师曾樱,他是朱常淓准备培养的大明新一代勋臣。
至于邓文昌,朱常淓考校过他,的确如姜曰广所说,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将门之后。
所以朱常淓准备用邓文昌来告诉大明的勋臣子弟,只要有真才实学,他就能量才录用。
朱常淓坐在工部军器局的衙门正堂中,工部尚书夏允彝陪同在侧。
李宝和牛三也都在朱常淓身后侍立。
今日来小吴山,是因为工部侍郎韩霖要为朱常淓引荐一个人。
据说这个人还是个洋人,这让朱常淓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达到了顶峰。
他曾梦寐以求的海外仙山是虚幻的,可是这万国坤舆全图上的海外国家,却是真实存在的。
本来韩霖是想将人带到王府去的,可是等不及的朱常淓直接杀到了军器局衙门。
“彝仲,最近雨公可有什么进展?”
“回殿下,自生火铳已经复原了一批出来,只是工艺实在复杂,暂时无法大量产出。”
“倒也无妨,师旅之强,在于锐气,而不在兵仗之上。”
“殿下所言甚是,不过韩雨公倒是又改进了一批其他火器。”
夏允彝顺势向着朱常淓汇报了一番,韩霖再次改进了神火飞鸦,增大了体型与两翼,使其能飞行的更远,威力也更为巨大。
其结合了火龙出水两段式推进的思路,以鸟腹装药,为首段飞行之用,又添鸟背较小药筒,作为二段加速推进。
最为显着的改进,就是加装了铁屑铅子。
一旦神火飞鸦落入敌阵爆炸,溅射所带来的伤害,也将十分可观。
至于火炮,韩霖也改进了技术,工部军器局开始试制双层体铁炮。
之前明军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技术,但是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导致无法大规模生产。
这种双层体铁炮,采用熟铁铁芯,外用生铁炮身,内为锻铁,外为铸铁,且内层炮管采用笋壳结构,十分精细。
双层体铁炮利用这种外柔内刚的结构,使硬而脆的生铁不直接承受火药的冲击,进而提升了火炮的性能以及火炮承受膛压的能力,大幅度减小了炸膛的可能。
但是生产这种火炮的技术要求十分高,最主要的就是熟铁的质量难以保证。
而整个大明,只有闽铁质量最佳,因为闽地冶铁多用木炭,而北方基本上都用的是含硫量很高的煤。
原料的制约,使得这种技术被束之高阁,没有大规模应用。
现在在韩霖的组织之下,军器局已经做足了准备,正在试制这种新款火炮。
工部采购了一批闽铁,目前正在制作熟铁炮芯。
根据韩霖的预计,这种新式火炮将在射程与威力上,更进一步。
朱常淓听得心神大振,火炮,乃是当下的神兵利器。
“此炮虽好,可对熟铁消耗巨大。”
“采购非长远之计,两浙可否冶炼熟铁?”
“臣已经遣人勘探选址去了,总归还是要自己生产的。”
“兵贵精不贵广,莫要着急。”
朱常淓笑道,只要在北伐之前,积攒出足够的新式火炮便可。
在此之前,只要维持旧式火炮的产量,保证前线军队作战便可。
现在是质量不足,数量来凑。
夏允彝拱手,冶铁工艺,严重制约了火炮制造。
熟铁难得,上好的熟铁更是难求。
十斤生铁大约能炼一斤熟铁,可见消耗之深。
这时,门外通禀,说是韩霖来了。
只见韩霖领着一个碧眼鹰鼻的洋人进了正堂。
两人向着朱常淓叩拜,朱常淓的目光,不断地在那洋人脸上扫视。
“起来坐吧。”
“谢殿下。”
韩霖一脸兴奋地站了起来,带着那洋人入座。
那洋人男子留着大胡子,脸色蜡黄,身上穿着大明的袍子,但已经破破烂烂,看上去有些落魄。
“启禀殿下,臣今日向殿下引见的这位,名叫毕方济,乃恩师徐光启的挚友。”
“哦?”
朱常淓略感惊讶,看来这个洋人来大明时间已久。
只是不知道韩霖向他引见这样一个洋人,有什么用意。
韩霖见状,赶紧向朱常淓介绍了一番。
毕方济,字今梁,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王朝,万历三十一年入耶稣会,万历三十八年来华抵壕镜澳(澳门)。
万历四十四年,时任礼部侍郎的沈淮奏请禁教,毕方济暂避杭州,后来潜回京师,居徐光启家中。
今岁三月末,毕方济受弘光皇帝之托,率众前往壕镜澳求援。
结果走到中途,南都便已被清军攻占,弘光覆亡。
但毕方济并没有放弃他的使命,依旧一路抵达壕镜澳,现任澳督依苏沙与壕镜议事会的理事官接见了他。
毕方济顺利完成了弘光皇帝的委托,以月银五两的价格,雇佣了一百名精锐葡萄牙士兵随他返回。
得知潞王监国后,他便将这队士兵带到了杭州,以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