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灯火

第114章 国风(1)

第115章 国风(1)

届时的灯饰广场上,灯饰馆将是个稀罕的东西,南镇着力打造一场自由开放的灯博会,偌大广场九成九的用地都将以露天的形式供企业展示,呈现出极致视野的灯火盛宴。

仅有的六座灯饰馆,每处只有五十多个平方,以南镇的通盘考量,这些地方不属于任何一家单独企业。它不可能是“雷石馆”“堂烨馆”,而要打造的是诸如“陶艺灯饰馆”“纺绣灯饰馆”,赋予传统文化属性,向世界各地的人彰显这场灯博会的与众不同。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很是高屋建瓴,与其说什么最能代表南镇,倒不如说南镇最该表达什么。利用这第一届灯博会宣扬中华灯饰,让那些第一次走进中国的灯饰人看到新鲜新颖与新奇,才是今后更多故事的起点。

千百年提炼打磨不曾断歇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软实力。传统文化的意涵无限之大,也无处不可再现,小到折扇泥人唐三彩、大到古韵风华不夜城,灯饰亦可有其承载。

不过在灯饰生意人眼中,这六馆另有特别含义,如果把整个灯饰广场比做一个大堂,那么此六馆便如同包厢。

这也意味着入席这些地方,将是南镇有史以来最高的门槛。各家纷纷拿出产品进行申报,有的想在陶艺馆博一块展地,有的则拿出以刺绣剪纸为灵感的作品。

一场台面之下的纷争又开始了,虽说没有评委一排,也没有当面锣对面鼓,但家家都在暗中较劲。短短一月多的时间,像在写命题作文,新品层出不穷。

出了迎华街,视线刚一打开的时候,便能看到一处别有韵味的灯饰店面。从前的春宁路一号多少显得单调,而今这里续租了海风灯饰的店铺,放眼望去已连成了一大片。

清风朗月之时,庭前花簇弄影,苏清石来到了缘初灯饰,他听到了一些让人不愉快的风声。

从内部的陈设看,缘初灯饰与南镇的所有企业都不一样,袁彩英花了大片空间打造内部的园林小景,这里的灯饰布置毫不齐整,石桌、木台、屏风一侧、假山一旁,随处都是“货架”。

每来这里,都带给苏清石一种无比澄净的感觉,缘初灯饰不疾不徐,甚至透着几分恬淡。

火热的灯饰圈子,尽处可见一种金迷,一种机器轰鸣声中,如钞票飞驰一般的快感。这个圈子的推杯换盏也不似从前味道,那时人们坐在一起都围着灯饰说话,前路种种像一道填空题或选择题,而今酒过三巡都变成了阅读理解,说出来的话不要听,没出口的才要细品。

好在是这喧嚣的背后,灯饰圈子还有另一类人,他们当中有的在复原古灯,有的从神话故事、楹联歌赋寻找灵感,有很多人像画家一样描摹、像作家一样推敲。或许在大渠道上见不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的灯却总能出现在更高的台面,成为当代灯饰的某种典范。

细想来南镇之滥觞,离不开这些专注于内容的人,于表于里诠释这个行业,才是南镇之所以为南镇。

有些人许久不见,只是在逐着自己的光,并且有着旁人不可领会的乐趣。

南镇的任何一个销售榜单,拉到最底也见不到缘初灯饰,但袁彩英在国风灯饰这条路上,策马扬鞭、力透多年。

这里的新品灯,再一次让苏清石震撼,灯饰人的天马行空,在苏清石的眼里,无人能超越眼前这女子半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再次醒来已经到了名侦探的世界,那是一个无法忘怀的人物,身为曾经的警校五人组之一,徘徊于几大组织之间,与名侦探的联手,当然也少不了点日常。
夜雨呀
江南之南
江南之南
江南宋城赣州,地处“江南之南、岭南之北”,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江南之南》是一本关于赣州的本土读物,为赣州存留了一份温馨的文化遗痕和时代记忆,但“不止于赣州”,同时也是一道认识江南、洞察客家的视窗。全书共5辑,分别为此山此水、客家风情、烟火记忆、人物春秋、诗赋江南,收录了99篇文章。“以文为镜,借字传情。”作者采用文学性笔调,透过不同的视角,或散文随笔娓娓道来,或诗词歌赋简约凝练,叙写了
陈相飞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叶流云穿越蓝星,一个机甲狂潮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机甲。叶流云却只有一个破铜烂铁般的0星教练机。好在他觉醒了无限进化系统,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够获得进化点,让机甲无限升级进化!0星动能系统?直接进化,10星恒星动力炉,无限能量!0星防御系统?直接进化,10星虚无量子防护立场,固若金汤!0星战斗系统?直接进化,10星终星武系列,毁灭星系,制霸宇宙,就在今天!你以为10星就是极尽巅峰了吗?不
是龙神啊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