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何厚谦承诺,此间的灯饰卖场将做得如汽车4S店那般,只从雷石取货、担保一切售后,今后开辟任何下级经销商都向雷石汇报。不夸张地说,霍小柯搞出来一套“经销商的自律”,姿态放得极低。
在何厚谦的意识里,霍小柯这个人精明干练,也见识过他遇事的左右逢源,他的出现倒也不算突然。细想起来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可遇而不可求,也大是诠释了那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晚宴上何厚谦见了整个榄山团队,只是今夜的酒喝得有些上头,坐在车里的时候一身燥热,可一打开车窗,暖风袭人又欲催吐。
“何总,要我说苏总当下最大的忧并不在中江,而在于灯博会,只是中江这里迟迟没有落定,才涨起来内忧的泡沫。真要是有人能把中江生意料定,苏总早就汇入南镇的国际博弈了。”
何厚谦点起头来,这话说的和放大镜一样,把雷石内部摊得很开,近段时间的雷石几乎看不到第二个窗口,桩桩件件都围绕着产与货。更不为人们所知的是,苏清石变的对产品定制失去兴趣、对灯饰竞标不理不睬。
“何总,只因一处箍了手脚,滞了雷石全盘局面,这绝不是苏总愿意看到的局面。灯博会风高浪急,晚一席便入不了席,那对雷石才是最久远的影响,我姑且以为,让榄山人在中江定雷石之势,是当下各方最优的解法。”
这句句大局让何厚谦难以反驳,实际上他也时而看不懂苏清石,但霍小柯这话大抵是没错的。
从经销渠道上说,中江是很多南镇企业的后花园,老企业把那里视为第一站,新企业把那里看做大跳板,如果说南镇是大本营,中江就是冲锋的第一哨。
在他的了解中,再不见一个比霍小柯更充分的人,从准备到铺设,俨然钢珠对轴承,圆滑且又严丝合缝。
整日下来,说白了霍小柯唯一在做的事就是给自己做足信心,而后把这信心传到苏清石耳中。
路上的人那么多,总会有人闯进视野,既如此,何妨一道早相识呢。再者说了,苏清石与霍小柯也非陌人,念及此处可谓情情理理无不通达了。
迷迷糊糊的何厚谦又听了许多话,乍一听不太让人上心,但听多了又很悦耳,虽说十之七八都是吹捧抬举,可张嘴闭嘴好似镶着满口金牙。
像什么“雷石的二号人物”“掌灯人与做灯人”,再往后则越说越显迷离,解忧人与话事人,东一句西一句、深一句浅一句。
他喘着粗重的酒气,话里话外、话多话少,慢慢分得不太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