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郑晓也是不想嫁的。
无奈父母和弟弟们求着,甚至以死相逼,尚未长大成年的她有种被亲人亲手推上断头台的感觉,想死是要死,不想死也是要死,她无奈同意了。
父母千挑万选选了一户姓鲁的人家,鲁家只有一个儿子,家境不错,三四年前就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楼,看起来很是金碧辉煌。当然,最重要的是,鲁家不嫌弃郑晓年龄小,也不嫌弃她初中都没毕业,还愿意付出一把笔彩礼,更不用郑家出一毛钱的嫁妆。条件是一个月内就要结婚,因为儿子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能回来休息几天。当然,鲁家老夫妇并没有说儿子心高气傲想在大城市找个媳妇,城里的姑娘都是娇小姐,怎么能看上鲁家这样的家庭?再说了,只有找个农村媳妇,才有可能把儿子拉回老家。养儿防老、养儿防老,儿子总不在身边算什么事。
永平的父亲叫鲁胜,年轻时候也是标准的小鲜肉一枚,看起来眉清目秀、高大帅气,年龄也不大,不过才二十刚出头的年纪,郑晓一见之下,也有了些心动的感觉,心说这好过嫁个一个大自己十几、几十岁的,甚至还有残疾的老头要好得多。
年轻女孩子,谁没幻想过出嫁的幸福时刻?鲁家应郑家的要求,给了一笔丰厚的彩礼,还给了郑晓一个还算盛大的婚礼,当然,因郑晓尚不足二十岁,办不了结婚证,这婚礼多少有些昭告天下的意思。
嫁到鲁家之后,郑晓才发现,鲁家其实没有媒人说的那么富裕,经营着一个小的豆腐作坊,小康之家罢了,给出去的那一笔彩礼花光了老两口的积蓄还借了不少钱,新盖的三层小楼也只有一个华丽好看的外壳,内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二楼到三楼的楼梯都没打,放了张木梯上上下下。可是这一刻后悔也是来不及的。
鲁胜原来是想让郑晓和他一起出去打工的,无奈婚后不多久郑晓就怀孕了,他便一个人去了外地,郑晓留在老家养胎,郑晓很争气,一举得男,鲁胜也很高兴,兴奋地坐了一晚上长途大巴赶了回来,还给了郑晓一万块钱,说这是自己这大半年来省吃俭用攒的。
老两口也很高兴。儿媳妇生了孙子,鲁家就有后了,老两口起早贪黑还债也不觉得辛苦,而且儿子似乎不再那么叛逆,竟然能带钱回家,还是一万块钱这么多。看来这个儿媳妇是娶对了,虽然儿子回来没住几天,就以工厂催促为由回去了。
在孩子出生的那个春节,一家人都盼着鲁胜能回来过个年,几次三番打电话催,鲁胜都是搪塞着,一会儿说什么车票难买,一会儿又说春节加班有一笔不小的加班费。这个时候,郑晓觉出不对劲来了,她的大弟高考失败后也到外地打工,恨不得天天往家里打电话,有个稍长的假期就往回跑。而鲁胜从来没有主动给郑晓打过电话,都是她打过去找他,往往说不上几句话就挂了。当然,钱也是没见着半分的。
可是郑晓能如何呢?是把困惑都告诉公婆,还是说给父母听?她甚至连个可以谈心事的朋友都没有,身边的同龄人大部分都还在学校读书,根本就理解不了她在婚姻中所面临的困境,好在还有孩子,儿子很可爱,很懂事,平时不吵不闹,总跟着妈妈。
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了一年后,公婆终于按捺不住了,工作忙的借口再也不能说服不了他们,再说了工作那么忙,忙到天天加班,怎么也不见寄钱回家来?所以再打电话的时候,公公在电话里把鲁胜狠狠骂了,断绝父子关系的话也都说了出来。
鲁胜答应了,说元宵节回家。郑晓有些莫名的小兴奋,她和鲁胜相处时间并不久,可那个人毕竟是她丈夫,是她儿子的父亲,她还是期盼着他能回来的。
期盼与现实总是有天壤之别。
鲁胜回来了,说他在外面结婚了,而且是到民政局领了结婚证的那种。这个女人比鲁胜大十岁,离过婚,还带着两个儿子,但是非常有钱,根本就不用鲁胜出去工作,他本就是个懒散的人,如今更是懒散至极。不过,妻子不许鲁胜回家,不许跟家里联系,更不许鲁胜往家里寄钱,结婚前给了鲁胜十万块钱,说是给他父母的,鲁胜偷偷昧下了九万,只给了郑晓一万。
此言一出,郑晓入坠冰窟,她算什么?
鲁胜的父母也傻了眼,但他们并不是心疼为鲁家生了儿子的郑晓,而是担心,他们是不是从此以后就没了鲁胜这个儿子?他倒是在大城市里吃香的喝辣的,可父母还在老家过着磨豆腐、卖豆腐脑的苦日子。婆婆嚎啕大哭,公公破口大骂,鲁胜任两个老人捶打唾骂,放下五千块钱,当夜就离开了。儿子就躲在郑晓的身后,怯怯地看着这位名义上的父亲,而他的父亲,连看都没看他一眼。
郑晓想到过回娘家,带着儿子回去。但是公婆坚决不同意,他们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能再失去孙子,不过他们说他们只认郑晓是儿媳妇,绝不认那个老女人,只要郑晓肯继续留在鲁家,鲁家就有郑晓的一席之地。郑晓的父母也不同意,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带着个孩子回娘家算什么?
没有任何谋生手段的郑晓,只得留下了,屈辱地留下了。虽然公婆给孙子取名叫鲁正正,通过这样的隐晦的方式昭示着郑晓的身份,可又能如何?她的一生都会被困在鲁家儿媳妇的这个身份里,永远都出不来。
豆腐坊和早餐店都很忙,正正每天早上都跟着爷爷奶奶和妈妈出摊,可以说是闻着豆香味长大的,他很乖,很懂事,总是安静地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和小狗玩偶说话,只有饿到不行了的时候,才会挪到郑晓旁边,小声地说妈妈我饿了,郑晓总会哦哦地回身,挖一块儿豆腐或者挖一勺豆腐脑送到正正嘴里。
鲁家的早餐铺,哦不,应该说早市所有的铺面都设在马路两侧的路牙石上面,当然因为早上车少,买东西的人和做生意的人几乎是占领了整条马路,偶有车辆通行都要不停地按喇叭,人群依仗着人多势众,视若罔闻,司机们骂声震天也没用,挪动速度总如蜗牛。
那天早上,吃早点的人特别多,多到棚子里都坐不下,正正搂着他那个小狗玩具一直退、一直退、退到脚下一绊跌倒在路上,孩子哀哀叫了一声,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