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误解?的确。
秦国朝堂无人不知,不久前嬴政弃用了王翦,这代表了君王对于王翦的态度。
王翦一旦重回朝堂,又会向整个朝堂透露出许多微妙的信息——
例如秦王需要王翦,这无疑是让君王否定自己从前的行为,况且,王翦此策最后的条件,等同于向嬴政公然索取,更甚于还将君王算计在内,如此处心积虑,君王岂能不怒?
如果王翦不事先表明心意,言谈至此时,嬴政一定会误解,且王翦不会再有任何解释的机会。
对于王翦来说,这一次是难得的机会,也是万分的凶险,就像是一个身怀重宝的人,遇到劫匪,如果这个人一言不发先交出珠宝,就一定会死,王翦的做法是用怀中的珠宝作为筹码,来换取能与劫匪进行谈判的时间。
王翦的计算足够精密,或者足够幸运。
他最终说服了劫匪,成功化解了凶险。
他化解凶险的具体做法是,在言及正事之前,通过提示一步步引领,来让嬴政做好心理准备,并率先表明自己的诚意,这看似十分愚蠢实际上十分巧妙。
如此,王翦既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又消除了君王的疑心。
嬴政想了想,终于放下了心里那块石头说道:“如此甚好,如果以一人便能引得韩、魏出击,大将军乃是大功一件,就按照大将军计策去做。”
王翦得令而去,自领一路秦军前往太原去了。
这一路上,王翦大摇大摆将声势做的十足,足以让韩、魏两国细作知晓王翦的去向。
作戏便要做全套,按照王翦的设想,等到他到达太原后,领秦军再向东向赵国境内进军,只进而不攻,造成秦军要进攻邯郸之北城池的假象,便能帮助嬴政解决眼下烦恼。
这看似很简单,但事实上比指挥一场大战更难。
难在何处?难在要说服自己。
他的大半生有很长时间,都在做自己厌憎的事情,每一次他都要说服自己,而说服自己,也变得一次比一次更难。
表面上王翦要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失而复得的东西,更应该好好珍惜,但其实这些并非是他真正想要的。
他生命当中最光辉的时刻,并不是已经建立不朽功勋的现在,反而是在许多年之前。
那时,他还只是一个血气方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官,那时秦国的王并不是嬴政。
那个君王与嬴政不一样,那个王心里没有自己,只有秦国。
王翦与那个秦王是同一种人,他很怀念那个王。
他现在很累,他所有的虚与委蛇都是在那个王死后才学会的,他不得不努力保全自己,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白起。
像白起一样,号称战神又当如何?成为一把枯骨,还有什么价值?
王翦的忠诚不属于任何一个秦王,而是属于秦国,因此,他活的比许多人都更艰难。
他从不小看李牧,因为他看得出李牧也是与他相同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