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过去许多年,当初六阿哥从欧洲回来过后,带回了许多新技术新思想。
他说他还看到了那个彼得皇帝,对方就在俄国的出访使团内,他对造船技术也非常感兴趣。
胤祐也得到消息,彼得回到俄国之后做出了大量改革。
胤祐和六阿哥商量之后,也想要消防欧洲,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编制的陆海军。
但他毕竟不是皇上,他知道康熙是个十分谨慎的人,如果改革太激进,他阿玛肯定接受不了。
但是没关系,既然阿玛接受不了,他就去找太子,反正从小到大,太子哥哥最疼他,他说什么太子哥哥都会答应他。
虽然在国家大事上不可能他说什么都答应他,但他说的,太子一定会慎重考虑。
他不但找了太子,还找了他的几个兄弟们。
胤祐从小和兄弟们一起长大,对他们各自擅长什么都非常了解。
他和大阿哥聊起军事,两个人探讨如何建立正规编制的海陆军,而取代现在的八旗兵。
胤祐认为,现在的八旗兵早就不是当年清军入关时候的八旗兵,他们只想躺在功劳簿上享福,根本没有当年的战力,也承担不起一个国家的国防重任。
相反,汉军的绿旗兵却人才辈出,比如延恒。但因为他们的汉人身份屡屡不受重用。
然后他又去和三阿哥聊教育,认为蒙养斋不能只有一个算学馆,应该加入别的学科,比如语言、医学、天文等等。
还有就是,不仅皇家科学院要注重基础学科的研究,全国各地也要兴办学堂,让孩子们都有书可以读。
他还有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他想让天底下的女孩子也有书可读,只是现在不便提出来,他只对皇后和王妃说过,这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都表示支持他。
小的时候,胤祐一直认为农业不重要,想要国富民强,不应该把子民都束缚在土地上。可自从与皇后和四阿哥的那次谈话之后,他才深刻理解了农业是立国之本这句话。以史为鉴,粮食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轻易摧毁一个民族和国家。
所以,他把这个发展农业的重任交给了四阿哥,反正哥哥从小就对这些感兴趣。
八阿哥是个为人和气的人,在大臣面前一直都没什么架子,和许多人都能搞好关系。他性格中本来就有八面玲珑,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
因此,成年之后,他一直在掌管理藩院的事情,也就是处理和蒙古、回部以及西藏等的关系。
胤祐认为,外交不只是对这些属国,而是应该将眼光放在更远的地方。
既然他们现在和沙俄那边关系紧张,对方封锁了大清和欧洲联系的陆路,那么他们可以通过航海,去加强与师姐各国的联系,不只是欧洲,也包括其他地区,就像当年郑和下西洋一样。
既然欧洲能有那么多传教士不远万里的过来,他们也能派人出去,去传播东方文化。
九阿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尤其在钱这方面,胤祐发现,他非常有经济头脑,鬼点子多得是。
胤祐要大力发展手工业,兴办工厂,加强和欧洲国家以及西边属国的贸易往来,于是,就有意培养弟弟在这方面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兄弟们在自己的领域也都算是小有成就。但康熙毕竟上了年纪,已经不是年轻时候那个雄才伟略,勇于尝试和改变的君主。
胤祐渐渐发现,他的阿玛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政务方面也渐渐有了几分懈怠,以往朴素的生活也渐渐变得奢靡。
懒政是懒政,但是手握至高无上的权柄,谁又愿意轻易放手。
但是,他握着权力不办事,这对于庞大帝国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在康熙六十岁这一年,胤祐决定,要想办法,让他的阿玛安享晚年了。
这一年,皇上的万寿节办得格外隆重。康熙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所以,决定举办隆重、排场的万寿庆典。
在京城,为庆祝活动搭置的彩棚,从西直门一直延伸到畅春园,长达20里。礼部特别作出规定“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从三月初一至月终,京城官员都要穿蟒袍、补褂,打破只穿朝服七天的常例。
胤祐觉得这很不像话,但是他阿玛六十大寿,现如今大清国力强盛,做儿子的也就纵容阿玛这一次。
千叟宴在畅春园举办,布告天下耆老,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并且在宴会上斟酒端盘子的都是未满二十岁的皇子皇孙。
虽然胤祐早已经超过了这个年龄限制,身为众兄弟中第一个被康熙封多罗亲王的皇子,他不用在千叟宴上当服务员。不过胤祐自己孝顺,连续两天的千叟宴,他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对那些上了年纪,前来赴宴的老人,无论是官员,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很热情。
他的热情却又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恩裳,而是放下身段,一边给人斟酒,一边还能家长里短的唠两句。
“哟,九十了九十了身子骨还这么硬朗,挺好”
“孙子可爱,那明儿把孙子一并带来,这点心不错,小孩儿都喜欢。”
“别走呀,吃完了再逛逛,这园子我阿玛可花了不少心血,后面那片园林,可不比江南的差。”
“”
淳亲王就是这么自来熟,不管男女老幼,谁见了不喜欢他。
康熙远远地看着,心里多多少少有点醋意,差了魏珠去把人叫过来。
胤祐正跟一个文人聊起左思的三都赋,冷不防被康熙叫去跟前,还有些念念不忘“阿玛,怎么了”
康熙没好气的瞪他一眼“你给别人斟酒,就不能给你阿玛也斟一杯”
“好说”胤祐赶紧拿过酒壶,倒了两杯酒,“来,阿玛,我陪你喝一杯。”
父子俩相视一笑,而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胤祐忽然上前,拍了拍康熙的手背“阿玛,你累了,我送你回清溪书屋休息吧。”
儿子今天这么体贴,康熙乐得合不拢嘴。于是,站起身来,跟着他回去了。
胤祐这几天哪儿也没去,天天留在畅春园陪着他阿玛,就住在清溪书屋,十分没有规矩。
每天来给皇上请安的妃嫔难免要跟他打照面,一个成年皇子,成天也没个正事儿,天天这么游手好闲的。
胤祐确实没什么正事,他把正事都安排给了兄弟们,自己倒成了甩手掌柜,过得别提多自在。
他是皇子中的异类,身边没有侧福晋也没有庶福晋,外室通房丫头统统没有,这么多年只有王妃一人而已。
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大儿子弘昕今年五岁,小女儿昭月,今年才三岁。
据说王妃生小格格那年难产,稳婆火急火燎的要出来禀报,还没开口,淳亲王自己推门进去了,十分不讲规矩,就守在王妃床边,握着她的手,说“不要孩子,保大人。”
最后小格格顺利降生,母女平安。淳亲王又说了,王妃身体不好,以后不生了。
康熙这么多皇子,就属他大婚最晚,妻妾最少,生育子嗣最晚。皇上对此颇有微词,皇后却很满意。尤其疼爱小格格,时不时就要接到宫里去住两天。
三月之后,隆重的万圣庆典也告一段落。清明前后雨水总是异常的多,天气不好康熙也不愿出门,连着好几日都没去早朝。
这一日,父子俩坐在窗下对弈,胤祐让屋里伺候的宫女太监全都退下。
然后,他就借此机会向阿玛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阿玛,你今年六十,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这话说得很隐晦,但康熙听懂了,儿子这是在劝他退位。
迟暮的帝王目光依旧锋利,面色一沉,挥手把期盼掀了“大胆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知道。反正太子哥哥迟早是要继位的,我认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你”这几日受天气影响,康熙本来心情就不好。本来想跟儿子下下棋,高兴高兴,没想到,这小子竟然胆大包天,“你这是在逼宫”
“不是。”胤祐走到他的跟前,一掀衣袍跪在他的脚边,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笑意,“我对你这皇位又没什么兴趣。这不是给你提个建议吗”
“我那淳亲王府,当初修建的时候就远远超过了亲王的规格。后花园那么大片地方,这不就是你给自己建的行宫吗”
“你不是早就想好了,老了以后要跟我生活在一起,现在不就是最好的时机您身体还硬朗,给个机会,让我尽尽孝心。”
“太子哥哥从十三岁起就在内阁学习如何治理朝政,如今也快三十年了。你说,就你这身体总不能让他当一辈子太子吧,给个机会。”
康熙低头看着他,脸上一点笑意也没有“如果朕不答应呢”
“你不答应,我也没办法。你甚至还可以治我的罪,不过幽禁就算了,你那宫墙和几个侍卫关不住我。大不了我带着老婆孩子远走高飞,那你可就再也见不着我了。”
康熙举起手,那架势像是要给他两巴掌,可手在半空中顿了好一会儿,最后只是轻轻地在他脸上拍了两下“天底下除了你,没人敢跟朕说这些。”
胤祐拿脸颊在他掌心蹭两下“你是我阿玛,你最疼我,我也最疼你。阿玛,你不是老了,你只是累了。亲手治理下的锦绣江山已经成为了你的负担,放下吧,交给你的太子,别让他的热情与雄心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殆尽。”
康熙摊开手掌“可是,没有了权力,我还有什么”
“你还有我。”
半年之后,康熙举行归政大典,自为太上皇帝,禅位于皇太子胤礽。
退位之后,康熙依旧住在乾清宫,每日过问政事倒是比以前更勤快了。
胤祐一看这不对呀,这是让了位置还不肯放权。
于是,为了能让太子哥哥亲政,胤祐赶紧命人将后花园布置一番,将太上皇和太后接到了淳亲王府居住。
这像话吗这不像话。皇上住在宫里呢,哪儿轮到他这个弟弟尽孝。
可是他哥宠他呀,没有办法,他想怎样就怎样。
这本就是太上皇早早的给自己安排下的退休生活,天天种种花养养鱼品品茶,再摆弄一下字画瓷器,教孙子孙女儿写写字读读书,别提多惬意。
但他毕竟当了几十年的皇上,不是说放手就能轻易放手的。时不时还得把亲信大臣宣来了解了解朝中情况。
胤祐就知道他闲不下来,大清早一睁眼,穿戴整齐就往花园跑。看到花匠正在浇花,赶紧上去拦下来“放下放下,别动别动”
花匠很为难“这几盆兰花娇贵的很,每日都要悉心打理。王爷,您还是先让奴才把活儿干完吧。”
这时候,太后陪着太上皇散步,王妃也带着两个孩子过来请安。
胤祐一把拿过花匠手里的喷壶,走到康熙身旁,把喷壶往他阿玛手里一塞“真是的,你把活儿干完了,你让太上皇干什么阿玛,这不你最喜欢的两盆墨兰吗自个儿打理吧。”
说完他还转过身来,朝着太后眨了眨眼,小声道“省得他没事儿总关心皇上在宫里做了什么。”
太上皇恨得牙痒,可偏偏拿他没有办法。转身朝着孙儿招了招手“小昕儿你过来。”
弘昕乖乖地走到他跟前,抬起头来看他“皇玛法。”
“来,你来帮皇玛法浇花。”
弘昕连忙摆了摆手,又往后退了两步“阿玛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时候,小格格却一摇一摆的跑了过去,垫着脚去拿康熙手里的喷壶,口齿不清的说道“我来我来我来帮皇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