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注定所有人都无法好好过年.
先是大朝会时,来自钦天监监正的一封上奏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位监正上朝时向皇帝禀奏北方有大雪,京中可能将有雹灾的推断,被朝堂上一干朝臣纷纷痛斥.痛斥之人觉得此事无凭无据,各地又没有雪灾的奏报,这只能算是个人臆断,不该在朝会上当做正事上奏.
钦天监原本并不是显要的官衙,只负责勘测天文地理,修正历法,以及卜算天气等事务.钦天监根据天象推断出天气,在确定晴朗的时日,皇帝才会进行祭祀,狩猎,出征等一系列活动.
而地动,大雨,干旱这种灾情的示警,大部分都不是来自与钦天监的预判,而是由各地的钦天监外派属官观察气候和动植物的情况,若出现异象,再送入厩的钦天监,然后再行监测.
这位钦天监的监正足不出户,只在京里夜观天象,就掐指算出北方已经在下大雪,京中要有雹灾?那还祭祀天地干嘛?先把钦天监的监正供起来拜就行了.
但监正却继续进奏,说此预测并非他所做出,而是来自于负责观察星象天文的五官灵台郎张玄.此话一出,痛斥之人倒少了一半.
这携臣中有不少人也信奉道教,对于龙虎山的道士张玄,自是并不陌生.
张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却大有来头.他出身大族,其先祖正是东汉时的太史令,制作出地动仪,浑天仪,指南车的张衡.
张玄家学渊源,从小学习天文和历算.后来他家的旧交,龙虎山崇道观的道首玄妙道人去他家做客,对他大为欣赏,在征得张府的同意后,将他带入龙虎山出家为道.张玄十岁时得受授箓,成为正一派正统,开始系统学习天文,历法,风水,阴阳之学.
龙虎山乃是正一派的宗坛,正一派讲究修身养性,鼓励弟子积极入世,度己利人,所以门下弟子均可娶妻生子.正一派在达官贵人中也很受追捧,有许多文人雅士争相入教,学习各种养生之术.
由于并不好炼丹,正一派的名声极好,先皇起义时,也曾派有道兵下山援助,负责测算天气,勘定水源,其中一些善于医术的更是成为了军医,救治了不少兵丁的性命.
这张玄在二十四岁时,因成功预测出一次地动而名动天下,被点召入京,进入了钦天监.他和钦天监里从吏或者算出身的官员不同,一进去难免颇受排挤,得不到重用.
可他在朝中的官职虽小,在正一派里却有四品的道位神职,所以对此不以为然,也并不和他们争名夺利.再者,他进京为官也只是为了躲避家中的逼婚,并不是为了官位,自然对着看的也轻,反倒更加受人尊重.
他擅于风水堪舆,在厩名头甚大,有时候某个官员倒霉时,还会去钦天监请他看一看府里的风水.他每每过府指点几下,这些官员果然很快就去了霉头,更是对他信服.
也有人想要开府立宅,请他勘测风水的,皆有收获.
若是顾卿来看,也只能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神棍.
本朝的皇帝楚睿并不关心这些神鬼玄学之说,所以对这身为五官灵台郎的张玄一无所知.后来这张玄在紫宸宫的书房里对他冒死直谏,遂让楚睿这个官员产生了兴趣.等他仔细查问过他的来历出身,才知道这人原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正因为他的上奏比李茂听闻堂侄所述更有说服力,所以楚睿在心腹大臣们商议过后,决定不再由李茂上奏,免得让世族敏感,本来能成的事情再生波折.张玄原本就是关心天下苍生,对派系斗争不感兴趣,皇帝叫他上奏,他就顺着皇帝的意思,和监正一起挑明了北方大雪的灾情.
若说钦天监的奏疏只是让朝堂上某些官员将信将疑的话,那国子监太学生们后来的联名上奏,就坐实了通州,汾州两地官员瞒报灾情的罪名.
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位国子监的学生赶回家过年,却发现道路冰封,雪没至大腿处,无法再往北前行一步,只好折返回程,滞留京中,不免埋怨,其他原本留在京中过年的通,汾二州学子得知情况,不免担心家乡,便到处打探,通州和汾州遭遇大雪的传言好像就在那一夜之间突然传遍京中.
从北方折返的学子有感于途中贫民无衣御寒,无屋遮蔽,冻死街边的惨状,便起了陈情的想法,联合其他通州,汾州的学子,一起在宫门外上奏.
国子监太学生联名在宫门外为民请命,这在大楚立国十余年来还是第一次.这群学子书生浩浩荡荡地从国子监街穿过中门大街,直至东市进入内城,再到宫门外,一路上引起无数官员和百姓的侧目,在厩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这些太学生在宫门外高声请愿,要求朝廷赈济灾民,惩治瞒灾不报的恶官,倒是让许多百姓拍手称快,只是很多本该管辖这些事情的官员对此事都不甚了解,不免有些打脸.
此事造成的影响很大,皇帝也不得不出面下谕,言明会派出御史探明灾情,就地赈灾,绝不延误,这才让太.[,!]学生们散去.
皇帝接见了联名上奏的学子,并且回应了这些国子监太学生们的陈情,也让这些国子监的学子们感激涕零,恨不得立刻肝脑涂地,以谢君恩才好.士林也对御座之上的楚睿大为赞誉,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诗赋.
本朝言论比前几朝自由的多,现在这些国子监的太学生们以白身□□陈情,真的引起了皇帝的重视,甚至取得了成功,不得不说,这让一些没有进入朝廷的文人学士们看到了另外一种言路.
一切都按照楚睿和李茂等人的设想在一步步的推进着.腊月里,学子与清晨联名上奏,皇帝大发雷霆,当日中午下了谕旨,立刻派遣御史带着一支禁军出京,查明灾情.
第二天上朝后,楚睿就雪灾一事进行问政,世族派和保皇派又在扯皮不已,对怎么惩治官员和如何赈灾你来我往的争论,唇枪舌剑,颇有摆开拉锯战的架势.
这一切,皆应验了李茂和楚睿的预想.
好在他们留有后手.
最后中立派的吏部尚书张宁上奏,建议让受灾当地的官员配合京中派出的御史,先在当地赈灾,若表现好,戴罪立功,若赈灾不力,两罪并罚.如此一来,既能解决燃眉之急,又能让这些受灾地区的地方官不至于继续拖延.
京中在对那些提出弹劾的官员反弹如此之大,皆因这些地方官和京中高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皇帝愿意先按下惩治罪责的事,以赈灾为优先,给了世族的高官们皇帝又一次向他们妥协的信号,加之重灾不赈确实有亏德行,便没有再阻碍此事.
政令一旦通达,做起事来就极快.
京中通往通州和汾州的各段驿道里,马上拨出近千人去洒土撒盐,清扫积雪,让受灾的百姓可以南下避灾,又在沿路设置粥棚,发放寒衣,派出兵士看管物资,防止发生哄抢.
京中达官贵族,富商名人也都捐出钱粮,加设粥厂,协助赈灾.
年底发生雪灾,自然是大大的触霉头,对过年也造成了影响,但也正因为是在年底,各地赋税都已经上缴国库,国库丰盈,户部尚书做起事来也有底气.
户部尚书自然是想在这次赈灾中大大露脸,每日里宿在部中.工部要负责清理道路,架梁架桥,还要防止雹灾,负责督促厩内外加固屋顶和房屋等等,户部和工部每日忙的旰食宵衣,恨不得手脚并用才好.
腊月二十三,正是祭灶之时,忽有汾州的密使入京,这密使没有从驿道走,一路行来颇有凶险,进京后不久就直接进入了宫中.
有官员密报,说是当地马场里负责养马的马曹在焚烧马尸.这位派出密使的官员叫做刘鹏,乃是汾州的参议,探查情况时被牧场的牧丞以地方插手军务的罪名扣押.另一位参议带着牧场地方的乡兵与管着厩牧事宜的马曹,兵丁已经对峙了几天.
等楚睿看到奏报,真是连吃了那些管马兵吏们的心都有.
根据张玄的推测,北方关外各部落的牧民今年冬天应该也遭受了雪灾,而且比关内的雪下的更大.
这些部落之人以牛羊为生,逐水草而居,若牛羊大范围冻死,在饥荒之下只能铤而走险,劫掠边关.他们上马是强兵,下马是牧民,而大楚的重兵大都布置在西边的边关,防御前朝胡人的反扑,北面边关大部分都是乡兵,只有少数精兵,来年还要重新部署军队.
汾州的这些战马关系到开春后可能发生的战局,楚睿甚至已经决定让兵部里管着驾司的主管带人亲自去汾州查验战马损失的情况.
此时传来马曹焚烧马尸的情形,让生性谨慎的楚睿不得不深思汾州的牧场已经到了何种可怕的地步.
汾州受灾,怕也不是当地官员瞒下不报,而是根本送不出去!
宣李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