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雅固留,乃止。
象至武昌,吴主甚敬之,称为“介君”。为起第宅,以御帐给之,赐遗前后累千金。
从象学隐形之术,试还后宫,及出入闺闼,莫有见者。
又令象变化,种瓜菜百果皆立生。
偶共论鱼脍何者最上,象曰:“鲻鱼。”
吴主曰:“此鱼生海中,可得乎?”
象曰:“可得。”
但令殿前掘坎着水,垂钓坎中,须臾得鲻。
吴主惊喜,问:“可食否?”
象曰:“敬为陛下取作脍。”
象屡求去,不许,乃告病。
吴主遣左右姬侍赐美梨一奁,象食之随死,殡埋之。
次日,象至建业,以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吏以表闻,令其徒启棺,惟一奏版符耳。
吴主思象,即其所居为祠,时亲祭之。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
后弟子见象在盖竹山中,持白桃花一枝,颜色更少。
涉正亦欲西去,以服食施行之物尽授诸弟子。其法皆以运行精气,绝房室事。
以服石脑小丹法赠宫嵩,独自入蜀寻李八百。
是秋,广州有司言赵婴齐墓夜腾金光。
命发其冢,得玉匣珠繻、金印三十六、皇帝玺二、龙剑三。各有刻文,曰“纯钩”、“干将”、“莫邪”。
吴主以为不祥,令悉焚之,惟剑不毁,留一自佩,埋二于富城。
交州申报:刺史杜燮上任年余,忽得毒病,死三日,有候官县医人董奉,时在南方行道,随一人负囊,闻而求治。
燮家人告曰:“已逾三日,恐不复救也。”
奉强进见,出药三丸,教纳燮口,令摇其头而消之。
食顷,开目动肢,颜色渐还。
半日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然如梦,见数十乌衣人来收,将载露车上,入大赤门,径以付狱。
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土外封,不复见其外。
恍忽有言:‘太乙遣使来召。’
急开去之,闻人以锸掘户,引出。
外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
燮既活,起高楼于中庭。
董奉不谷食,惟啖枣脯,多喜饮酒,日为三设之。
奉每来,捷如飞鸟。
后从燮求去,涕泣固留,不许。燮曰:“君欲何之?当具大舡。”
奉曰:“但用一棺器耳。”燮即为具。
明日日中,奉死。
殡埋七日后,有从岩昌来,寄言谢杜侯,顺时珍摄。
启视有帛丹书一符,不敢讳,谨闻吴主。奉丹符,敕召燮为侍中。
探蜀以蒋琬为长史。
庚戌秋,曹真、司马懿寇汉中。
孔明曰:“毕星躔太阴分,月内必大雨。”果然。
真败死。
懿欲斗阵法,孔明布八阵,擒其三将。
辛亥春,进围祁山。为乏军粮,驱六甲丁神,作缩地法,割陇西小麦。凡屯处种蔓菁,以充食菜。
报东吴入寇,回军。
张合追至,伏弩射死。
诸葛均居夔江,与黄承彦同隐。承彦卒,均为之殡葬。
是秋,孔明在府休养,均入见。
问及诸友行踪,均言:“崔,石俱故,孟独优游,惟可异司马德操携琴入山,遇猛虎奔至,跨上升岭不见。”
孔明深慨,呼三子一女出拜。
均曰:“三兄分仕三国,吾宗当兴。”
孔明蹙额曰:“安不忘危,《易》之知几乎?
闻恪侄刚躁,非保家子弟;诞固执寡谋,亦非令终者,我受付托之重,以身许国。
此女爱未字人,常教以禳斗之法。彼即奉事不懈,后必证仙果,故名曰‘果’。
三子戆愚,临难不违我教。
吾弟潜身远害,非愚兄等所及也。但思长兄同胞,先叔抚育,能全此二枝,惟在吾弟耳!”
均离席曰:“遵命。”
孔明曰:“归即挈家入吴,世为福地。乞次侄为嗣,隐姓避居。嘱诞暗与吴好,有急可投。”
是夜,令次子企拜均为父,随去。
江左连年丰稔,是冬又大熟。
由拳一禾长丈许,华秀三月,挺生八穗,经霜不凋,明年乃槁,实收数升。改由拳曰“嘉禾”。
旁至吴,瑾率二子出迎。
携均至别室,曰:“恪男矜骄,痛惩意校,深以为戚。”
均曰:“欲领谦侄游学,兄许之乎?”
瑾唤拜叔为父,随隐入吴下。
均称“公平先生”,以谦为诸姓,企为葛姓。
魏于是春摩坡井有青龙升起。
甲寅春,孔明作木牛流马运粮,大举伐魏。
太史谯周谏曰:“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投汉水死,奎星躔于太白,都民皆闻柏树夜哭,不可出师。”
孔明不听。出五丈原,分兵屯田。
数挑战,司马懿不出。假屯粮上方谷,诱懿父子来劫。
藏地雷发作,忽暴雨,懿等遁去。
孔明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以巾帼遗懿。
孔明病复发,夜观象,惊曰:“命在旦夕矣。”乃自祈禳北斗,布灯拜告。
忽主灯扑灭,孔明叹曰:“死生有命,不能强也。”
以所着书授姜维,道表上达,言蒋琬、费祎可任国事,遂薨。
懿兵来追,维忽鸣鼓,懿敛军而退。
扶柩至都,帝哭祭。遵命葬定军山,建庙时飨。
加琬为丞相,祎为尚书令。
报丧于吴。
明年春,瑾卒,帝亦令吊问,誓相和好。
魏于洛阳造殿、筑观、立楼、凿池,博士马钧监督,务极华丽,人民怨声载道。
时城门校尉王刚性不耆杀,闻故幽州刺史刘虞之别驾赵该有姊曰爱儿,少好道德,终得西母指教,居世长命。
刚乃弃职往访,得传尸解之法。
未几,爱儿受母符箓。令守吏华方诸台去。
刚复师西城王君,引谒上真,随王君登玄州。
四面元涛大波,上诣仙都阙下,朝主仙道君。命侍女王抱台披绿韫琼笈,出隐书龙文,八灵真经,授职清虚真人。
刚自玄州回,即示以尸解。
女名鲁连,见父化去,知神仙真有,遂勤志修道,单身入陆沉山。
后遇太一真人,授飞升丹要,行一年成。至是白日升天,见者莫不忻羡。
魏主叡闻之,召马钧问曰:“朕建高台峻阁,欲与神仙往来,以求不老方耳。”
钧曰:“汉武帝起柏梁台,铜仙捧玉露盘,接沆瀣,名‘天浆’,和玉屑服之,所以享国最久。”
叡命往长安拆之。台与铜柱忽倾,压死人夫千余。
钧回奏,令打碎铜柱,运至洛阳。铸二铜人,侍铜仙列司马门外,号“翁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