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公元前4354—公元前4239年在位),是东夷部族与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也是东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为春皇。汉朝后有时与楚帛书创世神伏羲氏合并。
太昊在位115年,据说定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后迁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死后葬于淮阳太昊陵。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春秋战国前期的主要文献《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也。”
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就是伏羲,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帝。帝出于震,未有年固。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世称太昊。[1]
一说青帝太昊伏羲氏即为天皇氏,为开天辟地后首位中国君主。
生平经历
三皇之伏羲
太昊出生于泗水雷泽,立都汶上、宛丘(今河南淮阳区),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淮阳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后,其后裔属地渐次东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因此华夏的祖先和首领太昊、少昊等被纳入到华夏的古帝序列中。
“嗥亦作昊”(《十三经论》)。之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的世系记载,上起太昊,下至商周,包括了上古史大部分帝王和首领:炎帝、黄帝、少昊等;“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民俗学研究的深入,这些世系将成为信史的组成部分。”(王立:谈《山海经》的人神差异)。
而《汉书·律历志》将太昊、少昊列入中国古史最完备的按五德相生顺序编排的帝王系统,为后来的各朝各代封建高层所认可,并遵奉不违。
《汉书》“太昊帝宓羲氏,宓者伏”,此后各种典籍、文献中又有:包牺、庖牺、伏戏、宓戏、牺皇、雄皇氏等等同音、同义、近义及通假字。应该说太昊确有其人,先为华夏部落联盟酋长,后与西来东进的伏羲氏东西合璧,融为一体,并称太昊伏羲氏,为华夏文化的共祖。
太昊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人,他的祖辈是三任帝嬟移,母辈是四任帝师嬟。太昊生于师嬟二十二年(戊子,公元前7593年),是纯血缘伏羲氏族的一位绝顶聪明的男子。
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女人为尊,男人从属于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长多数都是女人。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太昊就是其中一个。
公元前4354年,四任帝师嬟病死于宫中。师嬟去世后,族人推荐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公元前4354年)为太昊元年。
太昊·人王先祖
太昊是伏羲女娲政权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上曾留有许多记录,但由于天灾人祸的损毁,保留下来的很少,我们也只能从史书的引文和考古中获得少量的信息。
太昊在位执政115年,卒于前4239年。遗体葬在宛丘太昊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城北),尊号青帝、帝太昊。
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
伏羲雕像
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晚年时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北)。
政绩影响
农田改革
进行农田改革,放水浇田,史称“畎田”。当时气候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当时人们称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时期发明的“畎田”就是在这些平原上开沟挖渠,即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后被周边氏族称之为畎夷。
大风雨表
对大风雨表的改革,太昊以前的大风雨表为木质,称木主,极易损毁。太昊改用石主为碑,以象髀骨,树立测试风雨的山碑天齐石主。又称石晷。
太昊浩气图
发明蓑衣
发明草编织物——蓑衣。当时的气候晴天少阴雨多,夏季里更是经常阴雨连绵,麻类织成的衣物不利于田间劳作和渔猎。这时候,民间发明了用草和树皮编成的防雨工具,称作蓑衣,以适应当时的恶劣天气。后来,人们便把这项发明归功于太昊了。
织网捕鱼
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变革婚习
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始造书契
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
发明乐器
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任命官吏
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创制历法
创制古代历法。
十二地支
传说十二地支是太昊的重臣勾芒发明的,古时的十二地支读音和写法与现在完全不同,古时的写法和读音是:⑴□读“孳zi”,即现在的子;⑵□读“孬nao”,即现在的丑;⑶□读“坳ao”,即现在的寅;⑷□读“娇jiao”,即现在的卯;⑸□读“臣chen”,即现在的辰;⑹□读“广guang”,即现在的巳;⑺□读“五wu”,即现在的午;⑻□读“围wei”,即现在的未;⑼□读“长cang”,即现在的申;⑽□读“酋qiu”,即现在的酉;⑾□读“渠qu”,即现在的戌;⑿□读“矿kuang”,即现在的亥。【因上古符号文字无法输入,写法暂时空缺】(据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太昊时期在文化上的重大贡献是发明了十二地支。
八卦
创立八卦
建立了测天观海(潮)场所,为其创立八卦历法提供了日出日落、潮汐涨退、气候季节变化等数据。
太昊,汉朝后有时与伏羲混淆。其发明的伏羲八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1984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八卦台,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此处原是河洛交汇处,自古以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万多年前,便有中华的祖先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成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发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洛口村寨门时,寨门横额镌刻“古洛汭”三个大字。两边刻有石楹联,上联是“涂光休气兆北阈”;下联是“赤文绿字焕东周”。概括了古洛汭昔日辉煌的岁月。
羲皇故都
现今古成纪有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即位于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秦安泰山庙的伏羲庙。尤以天水市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据记载,它建于元至正七年(1342),占地平方米,庙院内原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卦方位栽植的,现存三十七株,四季长青,生机盎然。而今古成纪人民把相传伏羲诞辰的农历正月十六日和成道升天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作为伏羲庙祭祀的重大节日。
太昊陵墓
太昊在位执政115年,卒于前4239年。遗体葬在宛丘太昊陵,尊号青帝、帝太昊。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伏羲太昊陵
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社会评价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太昊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太昊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典籍记载
太昊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 《庄子·人间世》 )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 )、“伏牺”( 《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 )、“宓犠”( 《汉书·古今人表》 )、“炮牺”( 《汉书·律历志下》 )“庖牺”( 《水经注·渭水》 )、“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太昊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 《论语》 、《墨子》 、 《左传》 、 《国语》 、 《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太昊伏羲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