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五皇子,这个感谢信我得找村里的姐妹好好炫耀炫耀。”老大娘故作轻松的说。
“大娘,光炫耀哪够啊,不得好好裱起来,放在家中供奉起来啊。”
“哈哈······”村民的一番话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压抑的气氛一下子消散而去。
老大娘走后,百姓们争相拿着自己手中的粮食称重登记,不明情况的人,还以这里好啥好东西被人争相抢购呢。
百姓送来的东西也五花八门,栗米、小麦、野菜干、咸菜干、咸肉·····,不管是啥东西,只要能吃的,赵凌轩都照单全收。
一个时辰过后,听闻消息的富户赶紧命人赶着马车前来送粮食,一百担粮食就能得到御赐的匾额,这买卖超级划算啊。
家中有御赐的匾额,起码不会被官府打压得太狠。
他们商户经商虽然赚的钱多,只是家中无权无势,每年都被迫花一大笔银子疏通官场上的关系,不然官府随便找一个由头,他们的家产都得充公。
才短短一个下午的功夫,赵凌轩他们在凉州城就收了一千担的粮食,以及不计其数的菜干咸菜等。
赵凌轩连夜命人把粮食运回军营。
于安安趁机寻了个无人的小巷子,把空间里面的果干全移出来,顺便让士兵拉回军营。
第二天,来城主府捐粮的百姓络绎不绝。
有些距离凉州城比较远的村庄,村民们天不亮就背着粮食进城。
于家人也送来了粮食,于老二赶着马车送来满满一车的粮食。
赵凌轩虽然签名签到手抽筋,但他的心里却感到异常的温暖。
没想到国难当头,老百姓能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为抵抗鞑子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皇子得知赵凌轩让老百姓捐粮,筹得了大量的粮食,气得他把报信的下属狠揍一顿。
可怜的下属被揍得头破血流,都不敢吭声一句。
京城御书房。
承乾帝无心批阅奏折,现在边关战事吃紧,朝堂上那些鸡毛蒜皮的奏折被他丢一边去。
他忧心忡忡的在殿内来回踱步。
“万岁爷,您歇一会吧,您都来回踱步一个多时辰了。”李总管硬着头皮上前劝道。
“哎,老李啊,朕这心,安静不下来啊!现在边关缺粮,十万将士的命该怎么办啊?都不知道老五能不能想到办法解决粮食的问题。”承乾帝急得抓耳挠腮。
“报,玉门关来信。”
李总管急忙去门外把信条拿过来。
承乾帝看完两张信条,脸上的神色异常难看。
一张信条是锦密司传回来的,信上说:运往玉门关的粮草竟然是被二皇子这个逆子劫了去,锦密司也找到了粮食的窝藏点。
另一张信条是老五传回来的,信上说他找百姓捐粮食,度过了粮食危机。只是他承诺给捐粮一百担以上的富户送匾额,特地催他命人送匾额过去的。
同样都是他的儿子,怎能相差如此之大呢?一个要将大承推向深渊,一个极力守护大承的国门。
承乾帝看完信条,一时之间出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