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刘文静、李世民二人一齐侧目,怔怔的瞧着他。
刘文静颇感惊讶,万料不到一个小小少年竟有如此见识。
李世民则是满脸不屑:西京长安哪里有东都洛阳好!
戏谑的道:“陈兄弟,此话怎讲?洛阳难道还比不上长安不成?”
陈开本不想与李世民唱反调、抢他风头,但听他语气之中充满轻蔑之意。
心想倘若因为讨好李世民,反而让他瞧不起自己,得不偿失。
微微一笑道:“洛阳当然有洛阳的好,但长安地处关中,而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以此为根基……”
李世民不等他说完,直接打断,道:
“如今天下中心、国家中枢,皆在东都洛阳,只要拿下东都洛阳,则可号令天下,谁还敢不从?
届时再西进关中,长安还不是手到擒来?”
刘文静见二人针锋相对,捋须而笑,却一言不发,他有意要看看二人孰强孰弱。
耳听得陈开道:“但洛阳城高池深,固若金汤,咱们如何拿下?”
李世民昂首说道:
“眼下李密李密军威甚盛,正自围攻洛阳,咱们待得双方打得两败俱伤,渔翁得利,虽仍甚艰难,但未必没有胜算!”
刘文静听李世民提起李密,微微摇头:
李密未必能有什么大气候,若换作是我,决不会吃力不讨好的去攻打洛阳,哎,我那丫头只怕跟着他还会受苦。
又听李世民续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旦李密攻下洛阳,天下咸服,我李家可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今日我便会劝父亲早日起兵!”
刘文静暗暗点头:虽然大方向错了,但这小子的有胆有识,颇有远见,确实不是泛泛之辈。
陈开鉴貌辨色,看出刘文静对李世民颇为赞赏,好胜心起:此时此刻,我可不能让这二人小瞧了。
清了清嗓子,朗声道:“二公子所言不错!
大业皇帝在洛阳经营多年,他眼下虽已前往江都,但洛阳富庶繁华,已成为天下豪雄必争之地。
几乎每个人的目光都在盯着洛阳,意图染指,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必将天下震动。
二公子想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趁机坐收渔翁之利,想法是极好的,但抱有此想法的人又怎可能少了?
李家倾太原之兵,即便侥幸占得洛阳,那时必也元气大伤、损失惨重,届时他人兵临洛阳城下,又该如何抵挡?
若换作我是李密,我根本不会傻乎乎的去打洛阳,而是乘虚入关,以此为根基,待得兵强马壮,再挥师东进。”
刘文静听到此处,吃了一惊,目光灼灼的盯着陈开:
看来还是此子稍胜一筹!
李世民更是一时语塞,但仍旧不服气,高声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他兵威再盛,我李家又有何惧?
只要拥有洛阳,便可号令百官,届时群相归附,平定天下便也不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嘴上虽如此说,但他心里其实已经动摇了。
李世民又何尝不知争夺洛阳的风险极大,稍有不慎,身家性命便即不保,整个李家也将堕入万劫不复之地,永世不得翻身。
只是人生在世,倘若生活如湖面一般平滑,不起一丝涟漪,那活着还有什么意味?
倒不如拼力一搏,掀起滔天巨浪,纵然身死,那也不枉此生了。
但倘若两策都能伸展抱负、成就功业,我又何必甘冒大险、舍易求难、令李家置于危险之地?
更何况洛阳乃天下群雄必争之地,易守难攻。而关中空虚,长安,为群雄所忽略,更易攻取。
如此看来,长安,似乎是更佳的选择!
但李世民究是少年心性,好胜心极强,不愿在同龄的陈开面前示弱,眼望刘文静,希望他能主持大局。
即便最后刘文静的看法与陈开相同,那也是刘文静的平天下之策。
我输是输了,却是输给了年长的刘文静,并非输给了年轻的陈开!
刘文静眼见这场辩论胜负已定,微微一笑道:
“昔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焚烧咸阳,离开关中,不出四年,便即灭亡。
而汉高祖刘邦占据关中,约法三章,大获全胜,最终奠定了大汉四百年基业。
关中之险要,长安之福泽,可想而知……”
说到这里,眼望李世民,见他满脸通红,有意要给他个台阶下,接着道:
“东都洛阳,地位特殊,若是能轻易拿下,自是于大业颇为有利。
只是天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此处,想要真正占有洛阳,谈何容易。
倒不如趁着长安守备空虚,先取之,然后伺机再攻洛阳,此可立于不败之地。
若想要平定天下、成就霸业,长安、洛阳,缺一不可,但当务之急,当是长安为先!”
刘文静向来自视甚高,从不向权贵折腰,当初他敢拒见、讥讽唐公次子李世民便是明证。
此番李世民明明辩论落败,刘文静却想法设法的为他找台阶、缓解尴尬,并非他的性子突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