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郭嵩率军自西北兵临城下,面对从天而降的郭嵩大军,广宁三城终于招架不住,选择开城投降。
十月,李凌浩自利兴出发,向剑南郡、阳春郡进军,一路未遇抵抗,湘西多郡县均投降迎接。直至到达绵汉城,蜀军烧毁所有城内建筑和粮草,而绵江浮桥也被拆毁,李凌浩的前锋部队被阻隔在绵江对岸。
此时,张钧飞正带领后续部队稳扎稳打,一个一个接收投降的湘州州县,得知李凌浩的困难,便只好火速赶到前线来。这一战,张钧飞充分显示对李凌浩的信任,让其担任先锋,而李凌浩也用自己的表现展现出自己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
“凌浩兄果真是李思恭大人的族亲,不负众望。”张钧飞策马立于绵江边,首先还是表扬了李凌浩。
“不过已在此耽误两日了,一直在加紧造船,恐怕没那么快。”李凌浩颇无奈地说。
“我若不来,让你自行决断,你会怎么办?”张钧飞下马,捡起一块石头朝江中抛去,大概能看出江水还是很急的。
“若我决断,乘马浮江而渡,三日后拿下鹿头关,此后一马平川,不出五日,全取汉阳郡。”李凌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心中早有决断,那为何不过江?”张钧飞语气逐渐坚硬。
“江水湍急,我军多北方人,不善水性,恐怕将损失半数士兵。”李凌浩回答。
“你是我军将领,难道会无辜害死我军士兵吗?”张钧飞明白了他的担忧,“明日你我身先士卒,赶马下水,浮马过江。”
李凌浩不够决断的原因还是因为他降将的身份,若一旦决策失误或战事失利,怕遭到怀疑猜忌,而张钧飞的一席话让他信心倍增。
第二日,张钧飞和李凌浩率军渡河,果然不出所料,仅仅渡河过程就损失两千余人,张钧飞也喝了好几口水,好歹一天渡过了近五千人。但就是靠着这样的勇气,李凌浩进入鹿头关,然后趁蜀军破胆之际,夺取汉阳,直逼蜀都永安。十天后,郭嵩率兵增援赶到,与李凌浩一起进抵永安,蜀主投降。
张钧飞按照预先计划,让李继存安排好接管湘州的官员尽快来永安,灭蜀之战就此结束,前后只历时两个月。
许多年后,张钧飞回想起当年的这场平湘之战,依然会感慨不已。那是一支无法描述的精锐之师,他们在李继存的带领之下,穿着黑衣黑甲,唱着统一战歌,自安州出发,一路横扫中原,战无不胜,从无对手。不仅装备精良、战术多变,那坚毅、勇敢的战斗意志也是前所未有,或者说,这支李继存带出来的部队早已刻上他的精神属性。
只是,这样一支部队没能在李继存的带领下完成那最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