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食材可以按自个儿的意思,尽情搭配。
调成一盆,加入盐、酱、醋等佐料,在铁饼煎锅上一摊,规格是一成年人巴掌大小,半厘米出头厚度的野菜面饼,正面煎三分钟,反面煎三分钟,就可以吃了。
那叫一个鲜、艳、嫩、脆,而且还焦黄焦黄的,让人食欲大开。
关键,它还绿色健康。
可这样食材较多、准备和制作比较复杂的面食,并没有上面单推荐位,点击量也不是太高,只是偶有制作,也只能算是面食师的兴致所来之作。
当时,董赫觉得这样一种面食,如今还要保留,这相比世面上常见的火烧、煎饼果子等,不仅价格高,制作时间还长,而且,只是比上诉几种美味好看一些,好吃一些,在快餐成风的今天,没有推荐,甚至也没有保留的必要。
但现在想来,却是自己的无知和格局太小。
这个确实不是常见面食,更不是火热的品类,但却是面食大师水准的一种直接体现。
可如今,董赫这件事情,却答应的也太过轻率了。
暂不管董赫去董记面馆问自己的师傅董承乾,董老爷子会不会把量化精准的细节,甚至还有《董记面食全谱》给他看,首先,董赫这种行为,完全够得上是公然去窃取董记面馆的商业秘密了。
虽然,在这种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为核心的华夏面食界里,不要说商业秘密,就算是师徒的概念,也基本上淡化了。
这种淡化,已经体现在了董承乾和董赫的关系上,就算在董承乾的父亲董坤源这一辈,那董坤源原来带的那一帮面食师,那自然都是徒弟了,甚至有跟董坤源年龄相若,甚至比董坤源年长几岁的,自然也是徒弟。
而到了董承乾这里,却基本上是,来董记面馆学做面了,打工了,工作了,这样的字眼了。
而师傅和徒弟,都被有意识的忽略和淡化了。
面食行业本身,已经在渐渐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只是,身在其中的人,或者不以为然,或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种变化,就这样潜默移化的,一日一日进行着。
……
董赫登门到董记面馆的时候,董承乾依然微笑相迎,随着年龄的增大,董承乾也越来越能理解了董赫的选择。
毕竟,三晋面食给他的,是自己几乎十年才能给的。
就算是自己亲儿子,面对这样的职业抉择时,敢说不心动吗?
看来,也怕是未必。
而崔凌玉却有点儿看不上董赫,对董承乾支开她的话,她一概不理会,她到底要看看,这个董赫,黄鼠狼给鸡拜年,到底来干什么?
别看董赫不擅言谈,但不擅言谈的人,往往都比较直接,每一句话,都直指向目的。
“董叔,我想跟你了解一下,你们那个量化精准的政策,还有,你的那个《董记面食全谱》能不能,也借我看看啊?”
能够直接说出这样的话,不是脸皮太厚,就是完全无知。
而董赫,恰好就是无知法盲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