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撅着嘴道:“那等有床了得让臭二哥自己单独睡一个房间!”
“行,要不是因为没有床,谁愿意和恁二哥睡一张床,成天不洗澡,臭烘烘的!”
“咯咯咯”,小人捂着小嘴笑得非常欢快,把韩述刚委屈的不要不要的,“谁成天不洗澡了?谁臭烘烘的?”
小人就背着自己的双肩背包,里面是一年级的课本还有作业本文具玩具啥的。
其它的包括自己衣服鞋子啥的都不管了,反正有人管。
大妮已经十六岁了,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现在读高一,和陈兴邦的闺女陈珂都是在大庙中学读高一。
韩大妮学习是不高不低中不溜水平,陈珂是大庙中学入学第一名。
本来她这个成绩完全可以到红焖县一高就读的,有两个原因没有去。
一个是红焖县大楼在城里,但红焖县的好多机构都在吉镇公社那一带,比如县一高,县医院等等。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格局,吉镇公社以前当过红焖县的大楼所在地。
另一个原因是老陈身份有问题,老陈和路惠清也不愿意她跑到吉镇公社读书,有点远不放心。
就近在大庙中学就读,和韩大妮同班同桌,也算有个依靠。
韩述苦在整个公社那可是当红炸子鸡,背靠这个村霸心里也踏实些。
大妮从小都要带弟弟妹妹,还得做饭,早早就懂事了。
特别是几年前爹娘突然辞世,作为家里最长的女性,真的是充当了长姐如母的角色。
韩述苦这玩意只负责提供家里吃的穿的用的,收拾家务还有关心弟弟妹妹的衣食住行很多时候还是靠她这个长姐操持着。
这次搬家同样是这样,小刚也是把自己的东西一收拾就完事了。
二妮今年十三岁了,知道帮助姐姐收拾家务,大包小包的帮着姐姐打包。
韩述苦家没有要平车,家里就他一个人挣工分,他不用,家里也没人用了。
从别人家拉来两辆平车,把房间一捆捆的书籍都是原封不动的装到平车上,然后拉到新居,卸到西厢房里。
韩述苦决定住到东厢房,不住西厢房了。
四合院居住的老规矩是上房是长辈居住,东厢房是儿子居住,西厢房是闺女小姐居住,南倒房是下人居住或留作客房。
现在姊妹仨把上房占用了,他弟兄俩就住东厢房了。
那边小刚拉着一辆平车,车上装着几人的行李,卸下来后还得回去拉东西。
床柜铺盖,锅碗瓢盆还有粮食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多了,得一趟趟的运送到新居。
韩述苦内心是不愿意要这些破破烂烂的,奈何吴老三不给力啊!
光是四合院配套的大梁、椽子、檩条、门窗都够他们木工组忙活了。
又加上人工湖还有大量的木护栏,长廊,木地板通道等等,把吴老三他们木匠们忙的放屁都只能一天一次,不然超量影响工作。
现在搬迁新居只能是把原来的破烂家具都搬过去,等吴老三他们腾出来空才能统一制作新居里必备的床,衣柜,桌椅板凳,梳妆台等等家具。
韩述苦家是最北边一排堂屋宅,从西数第六家。
再往东没住户了,最东边两排四合院都是空的,再加上最南边一排正好和韩述苦家对应着的那座四合院也空着。
全村这次搬迁新居坐地户共有三十五户,加上李石头兄妹五一家,苏倩倩母女,陈兴邦一家,老林和老裴、和蔡起温合一户,共占用四合院三十九户。
四合院建造了四十八套,还有九套空余着。
李石头兄妹、苏倩倩母女已经是小码头大队正式社员,这次属于正了八经的分到一套四合院。
老林和老裴还有蔡起温属于大队编外人员,借住一套四合院。
这套四合院临街店面开成一座诊所,老林和路惠清坐诊,荆红梅边学习边负责抓药、煎药、算账等等。
后面一排排的中药柜子,遵循“前匣后斗上装瓶,暗柜独存瓶后封”的摆放原则,整齐划一的摆放在后墙边。
一个个小抽屉上面写着醒目的黑色隶书中药名称,这是老林的字体。
四合院厢房里有炮制好的中药材,还有好多没有进行加工的原始药材,都要经过老林亲手炮制。
现在老林的名头已经闯出来了,方圆村子有病都来找老林看病,大队也是只收个成本费,有些特别贫困的,荆红梅在老林的暗示下,直接就免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