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204.全部搬迁四合院(二)
路惠清特长主要是对妇幼病进行诊断并治疗。
特别是在怀孕妇女的检查和分娩方面,经验比老林还丰富,毕竟她经常参与救治妇幼病患。
老林受时代所限,基本上就没有亲眼见过妇女分娩,全靠望闻问切来进行技术指导,这方面要比路惠清差点意思。
这还是没有B超之类的仪器,要是有B超这种仪器,路惠清更能在孕妇检查和分娩时如虎添翼。
陈兴邦一家四口借住一套四合院。
空余九套四合院,韩述苦大手一挥,全部作为大队客房。
大队干部都半信半疑,有客人吗?有吗?有?
杜小芳家在临中央大道上,韩述苦就把她家的门面房改造成磨坊,专门负责磨豆腐。
本村的社员随便磨豆腐,不要钱,但得把豆渣留下抵加工费。
外村社员磨豆腐一斤大豆得缴一分钱加工费,这加工费主要是购买盐卤,这是有成本的。
大队为杜小芳计工分是以磨大豆的斤数计算,磨一斤大豆计一个工分。
韩述苦专门做过预算,一户一次磨豆腐用一斤大豆,能做出三斤豆腐,现在都是小家庭了,三斤豆腐足够吃两三天。
平均下来,一户家庭一个月磨四次豆腐算正常,一共三十九户。
一年大概不到两千斤大豆,加上大队和外村做豆腐,一年按两千斤算,能挣工分两千分。
她不是天天都磨豆腐的,一周磨上三四天,每天把各家的大豆集中一块磨豆腐,余下时间完全可以干其它活再挣工分。
韩述苦预估她一年下来肯定能挣四千工分,比社员平均工分要高。
在征求了制衣小组的意见后,制衣小组把场地搬迁到一座临中央大道四合院里,专门占用了一座四合院,取名小码头大队制衣坊。
制衣小组成员又增加了三个人,还有一个编外人员苏倩倩,总人数七个人,缝纫机增加到五台。
苏倩倩对服装的研究和审美在这个时代是引领时尚的那批人。
再有一个挂逼韩述苦的提点,制衣坊很快就能生产出时尚潮流的衣服。
苏倩倩主业是教师,负责教一年级小盆友音乐、美术、舞蹈,给制衣坊当参谋是副业。
制衣坊现在是全力以赴制作双肩背包,前段时间制作了一批样品送到城里百货大楼试销售,一天时间都卖完了,定价三元一个。
韩述苦给百货大楼的进价是二元,不二价,大楼只能定价三元出售,结果一天时间不到十个样品就卖完了。
现在制衣坊六个人是天天不休息加工背包,幸亏是晚上没法干活,不然韩述苦肯定要求九九六工作制。
剩下八座准备当客房的四合院暂时由几个年龄大的老太太管理,其实就是开窗通风,平时打扫卫生。
现在还是空荡荡的院子,啥配套设施都没有。
韩述石、刘新菊新婚两口子分了一套四合院,不靠中央大道,在南边一排。
韩述苦跑到公社供销社找到吕主任,经过一番沟通,小码头大队也成立一家供销社代销点,就设置在韩述石家的临街店面。
年前嫁过来的三个新娘子文化水平最低都是小学毕业,谈吐以及识字算数能力普遍比小码头大队这一窝姓韩的要高点。
荆红梅初中生,已经跟着老林学习中医了,人家是正了八经的磕头端茶的弟子,大队几个干部还当见证人了。
韩永木的老婆张小凤也是初中生,可能是看到荆红梅拜师学习中医,得到大队干部的高度关注,自己也有了学医的想法,不过她是跟着路惠清学习妇科。
路惠清是西医,擅长诊治妇科病和儿科,常言说“妇幼不分家”嘛!
路惠清对张小凤进行了两个月的考察,一是考察她是不是为了和荆红梅较劲而学习医术,是否真心热爱医学。
另一个是考察她的人品,也就是医德。
话说,中国人特别是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特别重视医德。
经过两个月的考察,路惠清同意张小凤跟她学习西医,路惠清没有让张小凤像荆红梅那样举行拜师仪式。
她毕竟是经历过宝塔圣地的洗礼,没有那些传统的老规矩。
就直接让张小凤喊她“老师”,然后就开始学习西医了。
她们连教材都没有,平时都是路惠清边写边讲一些知识,张小凤开始记忆理解,不懂就问,然后继续记忆理解。
无论是荆红梅还是张小凤,文化水平都是初中毕业,对于知识量庞大的医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太多太多了。
好在这时候老师教学生是重实践轻理论,许多治疗手段老师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是跟着老师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刘新菊看到同时嫁过来的新媳妇,人家两人都有了正式工作,学徒也是工作,大队计工分的。
她也眼热了,想找个事情做,可总不能也跟着去学医吧!
没法子,韩思清红着老脸找到了韩述苦,把自家儿媳的想法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