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述苦一听,心说“好事呀,主动要求给自己加担子,这是好事!”
就拍着胸脯打保票了!
韩述苦早就想在村里开一家供销社代销点了,奈何一是没场地,二是没合适的人手。
原来的民居,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屋,唯一的砖瓦房就是大队东屋那十间,还不够用呢,去哪开代销点?
另外,经营代销点的人员要是不精明不会算账,而是糊涂蛋一个,有多少东西也不够赔进去。
现在房子是非常富裕,而人员韩述苦正琢磨呢,有人送上门了,那就刘新菊吧。
刘新菊有小学文化水平,她应该能够胜任一个售货员的工作吧?
韩述苦找了公社供销社吕主任跑关系,想在小码头大队设立一个代销店。
这年月代销店可不像后世,随随便便在自家房子上捣个窟窿就能开门营业了。
供销社在夏国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全国性供销系统,从国家到基层农村都设置有机构。
承担着全国商品流通的重任,也是目前群众购买生活用品的唯一官方通道。
这时候的代销店属于上级供销社的基层派出单位,一般都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子。
代销店货源是通过上级供销社分流过来的,售价也是有严格规定的。
另外,农村的一些物产也通过代销店回收上来,汇总到供销社系统,然后支援全国各地。
比如农村的鸡蛋、鸭蛋,猎取的野味,皮毛,还有任务猪等农副产品都是通过代销店回收的。
东西码头、小码头、毛庄几个村子共有一个代销店,设置西码头学校对过,有十间瓦房。
代销店有员工两人,主任叫王志安,大庙村的。
一个店员叫穆双锤,东码头村的。
王志安和穆双锤是小盆友们最羡慕的工作。
无它!代销店货架上有糖果、点心、罐头、花布等等惹人眼馋的好东西。
在小盆友的认知中,两人不得天天吃这些好东西呀?
小码头大队的体量,根本不具备开设代销店的资格。
吕主任毫不犹豫就拒绝了这个请求。
韩述苦是谁?
老裴和老陈给定义为一个词“村霸”。
那小子不尊老,不讲武德,成天刁难俺们!
但在社员眼中,韩老六是个能人,无所不能!
韩述苦和吕主任撕扯起来,答应了吕主任若干条件,吕主任最终同意小码头大队代销店试开一段时间。
比如小码头大队要向公社供销社上交任务猪每年增加一倍。
每年还要提供粉条一万斤,腐竹五千斤。
还有西瓜、湿花生角、嫩玉米棒等等紧俏物资,都得向供销社提供若干。
韩述苦一口气答应下来,卖给谁不是卖,只要钱到位,大队所产都可以供应供销社。
同时,韩述苦也借机要求供销社给大队提供一些票证,特别是工业票、肉票、副食品等等票证。
在这个物品急缺的年代,工业票那是相当稀罕的。
像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些需求迫切的家庭生活必需品,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获得相应的票证。
即使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太缺货了。
韩述苦平时通过和周安林交易换来了一些票证,都兑换给社员们了。
韩永昌、韩永秀、刘兰英也购买了手表,下一步准备购买自行车。
这些都是需要工业票的。
代销点设立了,可把妞妞这一帮小盆友们激动坏了。
开业当天,围在刘新菊家的代销店里面都不出来。
看着柜台上的糖果、罐头、糕点一个个是垂涎三尺,口水流成河。
代销店暂时就卖一些糖果点心,罐头饼干,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笔墨文具,烟酒茶杯,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啥的,慢慢来吧。
大队给刘新菊算满勤,就是一年都有工分,一天十个工分。
韩述苦对刘新菊的要求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作风必须改掉,要做到视顾客如亲人,不怕麻烦,微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