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基本上都是咸菜,腌白萝卜和红萝卜切成丝,再掺一些葱丝,舀上一勺油炸辣椒面,倒上几口醋,滴上几滴芝麻香油。
吃上一口,“嗞”!又香又辣又爽口!
汤基本上都是糊涂,偶尔会有小米粥。
中午饭就丰盛多了。
基本上还是馍菜汤,不过馍大多数都是包皮馍,隔三差五还会有白面馒头。
菜大多时候是大烩菜,冬瓜、大白菜是主菜,配菜有豆腐、粉条、还有时令蔬菜,比如豆角、南瓜、萝卜、黄瓜等。
隔几天就会有一顿肉菜,大烩菜里面放一片片半指厚的大肉膘,油汪汪的,看着就想流口水。
咬一口满嘴流油,再配上大白馒头,“嗞”,人间美味啊!
小码头大队原来是管饱,但时间长了,发现有些人吃饭时偷偷把大白馒头塞到口袋里捎回家去。
杜学森就曾经把大白馒头还有大肉膘偷偷捎回家的经历。
家里老三和老四啃着大白馒头,一人再咬上一口大肉膘,噎得直翻白眼。
可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吃着自己偷偷拿回家的白面馒头和大肉膘,杜学森有种深深的自豪感。
还有啥比看着让孩子们吃欢快更重要呢?
这就是夏国式的爹娘吧!
偷偷从食堂往家捎带私货的现象被大队干部发现后,就餐就进行了改变。
人家小码头大队干部不是傻子,刚开始为了给社员们留个脸面,只当没看见。
许多人觉得小码头大队干部傻,越来越多的人偷往家里拿吃食。
后来,小码头大队实行凭钱购买饭食,买多少吃多少,吃饱吃不饱自己决定。
饭钱是小码头大队发的,一天一人发一毛钱的饭钱。
窝头一分钱三个,咸菜一人一小碟不要钱,粥一人一碗不要钱。
包皮馍一分钱两个,白面馒头一分钱一个,大烩菜三分钱一份。
所有饭菜都不要粮票。
这个价格比外边食堂要低许多,大队自己的食堂,又不是为了赚钱,主要目的是杜绝私自往家捎带私货。
一天一毛钱全部购买饭菜,基本上能吃饱饭。
当然了,你非得省吃俭用,省下钱或者食物补贴家里,大队也没啥可说的。
杜学森一天花费六分钱就够了,每天能省下四分钱补贴家里。
不过,自从实行用钱买饭后,杜学森好久没有吃过白面馒头大肉膘了。
一天三顿饭基本上都是窝窝头就咸菜。
不过,杜学森还是非常满意这种生活,自己不但能吃饱饭还能节省几分钱补贴家用。
世上还有这么美好的事情吗?
杜学森情愿一辈子都在小码头工地干活!
桥墩建好后,下一步就是用模具把桥墩之间架好拱形桥体,好方便在模具上砌石头。
石头需要人站在桥墩上面拉上来。
往桥墩上面捞石头,桥墩上站着两人,都是西码头大队的,一个叫王志伟,一个叫李思远。
下面一个负责用绳子系石头。
在下面系石头的是杜学森,他仨人是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小组的。
西码头大队人口多,大概有二千余口人,分为六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又分若干生产小组。
原来有七个生产队,小码头也是其中之一,韩述苦重生那年,小码头独立成为大队了。
生产队的耕地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小码头固定的耕地就是现在这九百亩地。
说是九百亩地,其实真正能耕种的就是原来荆庄大地主荆铭志和西码头大地主穆国领的三百多亩地。
其余几百亩都是沙土地,十年九不收,太干旱了。
自从大队挖井浇灌庄稼后,这几百亩地才算真正能旱涝保丰收的良田。
王志伟、李思远和杜学森是一个生产队的,在这工地上又分在一个小组,负责往上面拉石头。
两个在桥墩上面拉,一个在下面给石头系绳子,配合也算默契。
这天,杜学森系好石头,王志伟和李思远开始往上面拉。
等杜学森系好石头,起身离开,他两人就使劲往上面拉。
三人干这活也有几天了,动作都非常娴熟。
正是动作娴熟,已经简化到杜学森还没有离开现场,上面两人已经往上拉石头了。
突然间,绳子断了,在下面的杜学森正迈腿离去,石头落下来砸到后迈的右腿上了。
只听“哎呀”一声,杜学森就扑倒地上。
随即就“啊啊”大叫起来。
工地其他工友迅速上前观看,发现杜学森趴在地上嗷嗷大叫“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