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116.殇(一)
翟书记给韩述苦吐槽,南边这几个大队夏粮收成估计泡汤了,亩产平均能有个五十斤都算好的。
中部十来个大队夏粮收成也不好,亩产平均八十斤估计够呛,北边一溜堤十几个村的夏粮收成估计也就一百斤。
问题是南边几个大队的救济粮必须得支撑到秋粮收获,不然靠夏粮收成难支撑到秋收。
还有个难题是上面的公粮交纳一斤都没有减少,公社要是按往年的标准征收公粮,别说南边几个大队,中部十来个大队都要发生粮荒。
看挠头的翟书记,韩述苦给他讲了大米县杏村那一带的领导怎样做的,然后导致什么后果,问翟书记承受得了这个后果不能,在乎不在乎群众捣脊梁骨?
韩述苦对翟书记讲,每一位领导干部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好,让治下老百姓吃饱穿暖就是群众的好领导,就是档的好干部。
韩述苦说:“翟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您在大庙公社当一把手,为治下老百姓做了什么?”
“特别是这两年大旱,更需要领导们运筹帷幄,带领群众积极抗旱自救,能在全国各地都干旱受灾严重时期表现突出,脱颖而出,那可是声望呀!”
翟新民听的一激灵,是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这全国都发生灾情的特殊时期,即是困难也是机遇。我是大庙公社的一把手,要是大庙公社的抗灾自救做到位,老百姓能吃饱穿暖,自己岂不是腰板硬邦邦的?
韩述苦的做法就是实实在在的榜样,小码头大队一年时间实现净收入五万一千多块钱,家家户户有粮有布有钱,还能吃上肉,穿上新衣服。
这个少年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农村大老粗们不懂这个村规民约的妙处,只当是约束社员们的条条框框。
作为公社一号人物,翟新民可是知道这个村规民约的重要性,这就是基层的法律法规,是提升社员们的文明素养的重要法宝。
这个村规民约短短九十八个字,涉及到爱档爱国,邻里关系,尊老爱幼,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卫生干净,遵纪守法都涉猎。
字数少,内容全,大白话,还是顺口溜,不识字的老百姓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大人小孩都容易记住。
这就是提高农村老百姓文明素养的金丹妙药呀!要是全国各地都普及这个村规民约,是不是全国老百姓的文明素养都上一个层次?
“嗞!”不能想,太遥远了,先把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管理好吧!
翟书j和韩述苦商量,想让小码头大队提供一批粮食支援公社,预计南边几个大队和中部十来个大队的救济粮支撑到秋收不太现实,可公社粮管所也没有那么多库存救济呀!
韩述苦扳指头算了一下账,大队目前储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和玉蜀黍,红薯都加工粉条了。
经过一年的消耗,四万多斤小麦现在只剩下两万多斤。玉蜀黍消耗特别大,大都当成饲料填到张嘴货的肚子里了,现在还有个三万来斤。
马上夏收了,今年的小麦估计亩产能达到五百斤。其中有三百亩小麦是套种,这三百亩小麦总产量只能是一百五十亩小麦的产量。
韩述苦预计今年小麦收成能达到三十七八万斤。
韩述苦说玉蜀黍大队不准备外卖或外借,这是大队各个养殖场的主要饲料来源,剩下这三万多斤玉蜀黍不知道能不能支撑到秋收呢!
小麦倒是可以外卖或者外借,马上就要夏收了,紧接着就是三十多万斤小麦入仓,把二万多斤小麦处理掉倒是可以先把仓库腾腾。
翟书j指示公社粮管所代表公社向小码头大队借两万斤小麦,然后到红焖县粮局兑换成粗粮,拨付给缺粮的大队,这些大队的社员们靠救济粮要支撑到秋收呢!
大庙公社中南部好像大会战一样,全面开展挖井抗旱自救,到处都是人欢马叫的热闹场景。
可就是在这热闹的背景下,一桩惨剧发生了。
毛庄大队有一户人家,男人得病三年前去世了,剩下一个寡妇刘桂荣带着五个孩子艰难度日。
刘桂荣婆家有妯娌三个,她男人排行老三,公婆已经作古,三家关系一般。
三家没有啥仇气,也没有甜蜜蜜的妯娌情谊,平时都是各过各的。
刘桂荣最大的孩子石头今年十六岁了,早两年他爹去世就开始上晌挣工分了。
最小的孩子二岁半了,叫小妞,是个遗腹子,出生时她爹已经去世了。
这三年来刘桂荣带着老大石头上晌挣工分,老二老三负责拾柴火、挖野菜,老四才六岁,负责看顾小妞。
日子就这么熬过来了。
去年大旱,毛庄大队无论是夏收还是秋收都和东西码头一样,收成锐减。
分给群众的口粮自然就打了折扣,刘桂荣家一个寡妇带领五个孩子,可想而知日子有多么难捱!
到今年麦收前十多天,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刘秀荣家里真的断顿了。
眼瞅着饿得嗷嗷哭的小妞,刘秀荣就厚着脸皮向大嫂家借粮食,大嫂家面瓮里也是空荡荡的。
二嫂家同样是这种情况,他们两家只能说比刘秀荣家里强点,但强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