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实行分区征兵制,并强迫农民当兵提供半数的兵源,另一半为外国雇佣军。他拥有一个巨人掷弹兵团:他派人从欧洲各地绑架身高伟岸的巨人,编入一个特殊的掷弹兵团,从北海到地中海整个欧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骗去或者抢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来与这些巨人配对,以产生下一代巨人。1709年普鲁士东部发生鼠疫,人口骤减。腓特烈·威廉一世重新移民,使东部再度繁荣。1717年腓特烈·威廉一世实施全国小学义务教育。但他鄙视学问,在普鲁士禁止法国文学、拉丁文和音乐。由于他生活简朴吝啬,又舍不得在经济文化建设上花钱,人称乞丐国王。但是,尽管登基仪式只花了区区两千银币,他却把80%的政府财政收入充作军费。在他的努力下,普鲁士的军队瞬间膨胀到8.5万人。而且装备精良。
1719年,他解放自己领地上的所有农奴,废除世袭租佃制度。他提倡重商主义,发展工业。由于腓特烈·威廉一世对王储弗里茨过分苛刻,禁止他接触法国文学、拉丁文和音乐,反对儿子与英国王室联姻,经常对儿子进行体罚,造成了父子关系紧张。1730年弗里茨企图逃亡英国未遂,被捕,弗里茨的同伙被处决,自己也险些丧命。腓特烈·威廉一世身高二米有余,体重一百多公斤,平时暴饮暴食,烟瘾极大。他于1740年5月31日在柏林去世,终年51岁。他的儿子弗里茨成为国王腓特烈二世,继承了威廉一世留下的强大富足的王国,并将普鲁士建设成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显然,腓特烈·威廉一世并未像他儿子腓特烈二世那样威震欧洲,但他在位期间的大北方战争还是要讲一讲的。
大北方战争(俄语:великая Северная война?;瑞典语:stora nordiska kriget;德语:Die gro?en nordischen Krieg;丹麦语:den store nordiske krig;波兰语:great northern wojny;1700年2月22日~1721年9月10日),又称为第三次北方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在1560至1658年间,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包括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在德意志也得到了大片领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不莱梅公国和费尔登。同时瑞典还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领地。
这些胜利可能要归因于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比大多数欧陆军队专业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专业军事训练使得其可以维持高比例的小型火枪队。但是由于战争费用不能由占领区提供,瑞典最终证明不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维持其军队。
大动乱期间外国对俄罗斯的干涉使瑞典在《斯托尔博沃条约》(1617)大有斩获。该条约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
俄罗斯的命运在17世纪后半叶得到了逆转,尤其是在彼得大帝即位后,他一直寻求夺回之前的损失并重建在波罗的海的地位。
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俄罗斯,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1700年发动了俄国北部战役。
14岁的查理(卡尔)于1697年继承了瑞典王位。从先王手中,他成为了瑞典帝国的专制君主。查理十二世试图使帝国远离战争,专注于诸如裁减军队和国家改革,加强了君主的地位和帝国的军事力量。查理十二自视为中世纪的骑士,以其强烈的公正感和对巴洛克式生活,包括饮酒,奢侈品和使用法语的厌恶闻名。他致力于废黜他认为由于背弃信义而不值得成为国王的对手,多次拒绝议和的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