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彼得罗芙娜,史称伊丽莎白一世(英语:Elizabeth I),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六位皇帝(1741年12月6日-1762年1月5日在位),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个女儿。
伊丽莎白是沙皇彼得大帝(1682-1725年)的次长女,在她同父异母的弟弟阿列克谢于1718年去世后,她的父亲的后代经历了混乱的继承。王位先传给了她的母亲俄罗斯的凯瑟琳一世(1725-1727年),然后传给了她的侄子彼得二世,彼得二世于1730年去世,由伊丽莎白的大表姐安娜继承。安娜的幼年大侄子伊凡六世短暂执政后,伊丽莎白在军方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并宣布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未来的彼得三世为继承人。
她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君主之一,因为她在位期间决定不处死一个人,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工程,并坚决反对普鲁士的政策。
在1741年因宫廷政变推翻伊凡六世而即位。她宣布继承彼得一世的传统,废除了声名狼藉的内阁,恢复了俄罗斯元老院,并把权力集中于它。1762年病逝。
1730年,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二世驾崩,这对她来说本来是登上帝国宝座的天赐良机,因为她的姐姐安娜既已去世,她就是皇帝唯一的直系亲属了。然而,彼时的伊丽莎白却把皇位让给彼得大帝的一个侄女(彼得大帝长兄伊凡的女儿,另一个名叫安娜的库尔兰大公的遗孀)。这位安娜由于没有生育,想把她侄女的儿子立为皇储,那个侄女也叫安娜,是梅克伦堡公爵夫人。
1740年,安娜女皇驾崩,出生才几个月的皇储继承王位,称伊凡六世,由他母亲(安娜,梅克伦堡公爵夫人)在一群德国顾问辅佐下摄政。而宫廷内,以法国使馆为后盾的俄罗斯正统派眼看彼得大帝的外重孙承袭皇位,而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亲生女儿伊丽莎白·彼得洛夫娜却被弃置一旁,极为不满。
法国大使拉谢塔迪侯爵和御医莱斯托克都是伊丽莎白的情夫,他们向伊丽莎白进言道,假如她不采取行动,摄政太后安娜·梅克伦堡将会把她逮捕后幽禁在修道院。伊丽莎白大吃一惊,终于同意先下手为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禁卫军的军官是效忠于她的。转瞬之间,小沙皇伊凡六世、安娜·梅克伦堡和丈夫布伦瑞克公爵被捕,并被投入地堡。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宠爱乌克兰歌手拉苏莫夫斯基。对外政策方面,在七年战争中与奥地利、法国结盟。1762年病逝。皇位由彼得三世继承。
在位期间,伊丽莎白延续了她父亲的政策,并开启了俄国非凡的启蒙时代。她的国内政策使贵族们在地方政府中获得了主导权,同时缩短了他们为国家服务的期限。她鼓励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创办了莫斯科大学,这是俄罗斯最高级的教育机构。她的宫廷成为全欧洲最辉煌的宫廷之一,特别是在建筑方面:她使俄罗斯的道路现代化,鼓励伊万-舒瓦洛夫建立帝国艺术学院,并资助她最喜欢的建筑师巴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Bartolomeo Rastrelli)的宏伟巴洛克式工程,特别是彼得霍夫宫。冬宫和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大教堂是她统治时期的主要古迹之一。
1754年起废除国内关税。设立贵族银行和商人银行,以及组织国际贸易的公司,俄罗斯经济呈现出生机。1755年创建莫斯科大学。1757年设立艺术院。另外一方面,禁止贵族以外的人有土地所有权,同时把伏特加酒垄断权给予贵族,还给予地主任意把犯罪农民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力。农民处境进一步恶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