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平稳时,动力从发动机传入变矩器壳体,再到锁止离合器压盘,然后是减振器、从动盘,最后传导到行星齿轮组的输入轴。
行星齿轮组大名应该叫做齿轮变速机构,由齿圈、太阳轮、行星轮和行星架组成,最外边是齿圈,最中心是太阳轮,中间是行星轮。
可以简单、高效地实现变速器各个档位动力的传递。
太阳轮、齿圈、行星架其中一个固定,另外两个中里任意一个作为输入或输出元件,可以实现不同的传动方式,实现减速、加速和倒挡。
此外变速箱还有一些换挡操纵方面的配件,比如离合器,多片离合器由摩擦片、钢片、离合器活塞、离合器毂、卡环构成。
此外还有制动器,也就是所谓刹车片了,也有用刹车带的。
变速箱最难的不是制造,而是设计。
变速箱这么多齿轮曲轴,彼此相连,传力过程十分复杂,足足有上千个传力过程,还要再加上发动机的各种工作工况,彼此组合,都得计算清楚。
一个齿轮只要尺寸稍微改变一点,会影响其他十几个,进而影响几百上千个部件的受力状况,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变速器力学模型,算出受力,在没有当代计算机算力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
机械不同于建筑的是,机器对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很敏感,因为机器是运转的,一点点误差也会让严丝合缝的机器产生过大旷量,进而震动,然后就是提前磨损。
如果没有算清楚,那机器虽然能够运转,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出问题,这也是改开后国产机械与进口产品相比,暴露出的最大弱点。
不过现在有了三大爷这个超算,计算上就容易多了。
只要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就能算出具体工作状态。
这些配件虽然都有耐磨要求,比如刹车片之类,但这些特殊材料也是民品级,即便国内造不了也可以向外国钢厂买,何况大部分在三线军工厂都是可以造出来的,无非是成本问题。
因此,每一个单拎出来,其实也都不会卡脖子。
李三彪觉得为了计算这个变速箱,哪怕再制造一个超算是值得的,他让789厂迅速组织人手,在三天之内就完成了一个超算的搭建。
然后把工业软件输入超算,然后拆了一台东洋的4AT发动机,大致测量了尺寸,接下来的建模和设计工作,就由本厂的工程师来完成了。
很快,这个变速箱模型,就在电脑模拟下运行起来,然后随时可以查看任意部件的受力和运动数据。
比起过去的单纯仿制,现在李三彪厂里的人员,已经能精确了掌握每个部件的受力特性,更好的理解了发动机设计原理。
看了电脑演示,这些设计师恍然大悟,设计思路一下被打开了,纷纷道:“我们已经看懂了他们的设计,我们完全可以对之进行改进,设计一套更好的变速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