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电影里那是钢厂的铸造机,而李三彪的才一千吨,没这么狠,但意思差不多。
这个一千多吨的是整体成型用的,现在这钢板整体就已经被砸成弯曲的形状了,接着工人会将之拿起来,放入下一个冲压机,继续砸每个面,每台生产线有四到六台小冲压机,就为了砸这些不同面的,等走完一条流水线之后,这块车身板也就完成了。
李三彪布置完,进行调试后,再投入批量生产,一般首件产品检测合格后,都是采用连续冲压。
合格的成品进行防锈处理,然后收入材料库。
如果大批量生产的话,成本会比手敲的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说一个车型,在月销量超过1200台生产线上才不会亏。
而越到后来,大家对汽车外观要求越高,冲压方面的成本和要求也就越高。
此外还有模具清洗机,主要是用于模具维护保养时,对模具进行清洗、吹干、喷油防锈等,总之汽车保养需要那一套都得有。
即便是1980年,冲压车间也是设备种类繁多着称,就算是手工生产,机器数都比工人数还多。
李三彪调试成功生产线后,就考虑如何生产了。
他从后世而来,对普桑那种方头方脑的外壳自然看不。
平心而论,自己怎么也得做出个帕萨特的圆弧外壳,不过现在这设备好像做不出来那么高端的弧线。
想了半天,干脆就整个神龙富康的壳得了。
李三彪很快绘出了开模图,让厂里工人自己制造了外壳模具。
接下来,就是要制造车架了!
李三彪倒是有富康的详细尺寸,就富康的车架绘制了图纸。
车架就和房屋差不多,由纵向梁和横梁组成。
根据结构形式不同,车架可以分为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和综合式车架
边梁式车架就是在车底钢板两侧,设有两根根纵向大梁。
而中梁就是车底板中间一根纵向大梁,综合式车架则是车前部边梁式。车后部中梁。
这些大梁,其实都是汽车底板以下那部分的,
而上面支撑门窗的顶部,其实都是车架附属部分。在过去计算机分析不发达的年代,只按底部那两根类似龙骨的纵向边梁计算撞击力,不考虑车顶部分的帮助。所以过去的车骨架都很结实。
而但后来计算机有限元分析发达之后,很多厂家计算受力时,承担撞击力的不光是车底那根大梁了,还利用了车身,也就是车门上边的那部分框架,进行整体考虑。
到了后来,干脆不设那根大梁,这就是承载式车身,后来很多经济性轿车都是承载式车身,反而只有大G等少数还设大梁,是非承载式车身了。
于是,车骨架就比九十年代的明显轻薄了很多,省了一些材料,当然性能谁好谁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