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愿听天父号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底下回应的人越来越多了。
“只是各位家中尚且有妻儿老小,又岂能甘心?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如今天尊命我等举义兵,我黄文定又岂能连累众位?”黄文定假惺惺地擦了擦眼泪,随后,又义正辞严地吩咐道:“天理教护教使者们!”
“在!”
“随我下山,杀进衙门,开仓,放粮!”
。。。
。。。
两个时辰过去了,蒙在鼓里的信众们还在天王庙前祈福!
可接下来,不断地有人来报。
“回来了,回来了!”
“粮,是粮!”
“啊,是粮食!一袋一袋的粮食!”
。。。
。。。
“粮”这个字深深地刻在了信众们的心里,而所谓的贪官,也被堵上了嘴巴,带了上来!
“杀,杀,杀,杀!”
人群之中不断有人喊出了这个字。
那人自是惶恐,可事已至此,哪容得他去分说?
手起刀落,大快人心。
随后,在黄文定的操持下,每个信众们都得到了一份粮食。
这一颗颗白花花的哪里是粮食啊?分明就是奸商赚到的第一桶金;贪官收到的第一笔钱;浪子喝到的一杯酒;寡妇偷到的第一个汉!
一切的贪婪都只是罪恶的开始。
从这一刻起,信众们似乎成了一只只进不出的貔貅。
信佛也好,信道也罢,亦或是信些别的什么教派,凡人从来都只为了欲望而活着,一旦信仰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就慢慢消除了,从此欲望也就成了信仰。
这种信仰十分狡猾,狡猾到信众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
越是灾荒的日子里,寺庙的香火越旺,而越旺的寺庙,脾气越是暴躁。
富人焚香祷告,布施些金银布匹,不过是为了图个心安。
而穷人顶礼膜拜,潜心奉道,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希望。
当愿望达成时,他们也就信了,信了,那便任由你假借着仙佛鬼神的名义去驱使了。
黄文定自是深切地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明镜先生诸葛诩分给他的十万石粮,经过了他的以退为进和底下人的推波助澜后,也就成了整整十万兵!
其实,所谓的贪官,不过又是从当初押运粮草的车夫中间随便找了个跟当地城令有些相像的人罢了!官服一穿,再打得鼻青脸肿,谁又能认得出来?
黄文定这么做,只是为了证明他可以,而这种带头作用,足以令这些曾经还有些犹豫信徒们从心底里选择相信:我们也可以!
很明显,相信的力量是十分可怕的,信众们在欢呼雀跃的同时,纷纷选择了抛家舍业,为了所谓的替天行道,他们报名参加了黄风军,甚至没有人再怀疑天尊显灵的真实性。
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个天尊的真与假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天尊一次次地显灵,给了他们想要的粮食、兵器、盔甲,给了他们所想要的一切。
今日的武沧山,正如极其善于算计人心的毒士向天齐所料想的那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信众们简单地相信,杀了贪官就能分粮,造起了反就能得到一切,在信众们的心底,杀戮的欲望正在高涨。
只不过,这支信仰之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蓄力,或许在不久后的将来,这一箭就会直接射穿大鸢朝的心脏。
日出东方,一点红光。和衷共济,道阻且长。
仙桃树下,折枝先生贾南亭吹响了一支尺八,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声响将一只苍鹰送向了云端,为永乐王曹锯传去了佳讯。
建康之变,他的妹妹是无辜的,思念也就成了一种永远也治愈不好的顽疾。
武沧山聚义,这些教众也是无辜的,可复仇之刺已经扎进了喉咙,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只为了一人,却要舍尽千千万万人。
比起那些修炼成妖魔的武夫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疯魔?
———————————————————————
南州,南海郡,临沧城。
永乐王府里,一堆的造反人齐聚,永乐王曹锯、明镜先生诸葛诩、军师宋仙福、毒士向天齐、扬州刀皇山的将军熊幽、将作大监鲁铁木。
门外,依旧是王府护院熊武在值守着,而为大家上菜的,依旧是王府的管事杜高。
酒到酣时方嫌少,聊到兴时不嫌多。
也许,这二十年以来,曹锯是第一次这么高兴。
这一高兴,便醉了。
而这一醉,也让整个王府里的人陪着他一起得意忘形起来。
殊不知,就是那一夜,一骑乘着月色,悄悄地出了临沧城,将他曹锯谋反的消息带回了太平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