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种地存粮,当兵立功(大章)
张慎言要亲自率军前去新城,阻截清军,三位阁臣皆言不可,连连摇头。
“金铭先生不可,先生已年近古稀,怎堪这军旅颠簸?”
唐王急忙出言相劝,张慎言的年事已高,之前还生过大病,身体本来就不是很好。
若是让他率军出城,岂不是太过无情。
“唐王殿下,老朽半截身子入了土,此去,最为合适。”
“不行不行,本王不同意,再议,再议!”
唐王朱聿键摆了摆手,坚决不同意,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觉得朝中无人。
几位阁臣开始思索起合适的人选来,就在这时,门外,侍卫送来了急件。
“报,有严州急件到。”
“快拿进来。”
侍卫将刚刚送到的塘报迅速送到了唐王手中。
阁臣们全部抬头,心中紧张起来。
“诸位,敌军自建德出,兵围桐庐了,时不我待啊。”
唐王语气急迫的说道,张慎言闻言,当即站起身来,拄着拐杖说道:“老朽这就率军出发,再议恐怕就来不及了。”
“可......”
“诸位不必再劝,老朽心意已决。”
姜曰广站了起来,原本还想再劝张慎言,但是话到嘴边,却是说不出去。
黄道周与高弘图也先后起身,没有多说,向张慎言恭敬郑重地行了一礼。
“老朽就带郑遵谦部去吧,守城就用兵部两万新兵。”
“先生只需坚守不出,相信监国一定会有所应对!”
唐王朱聿键上前,拉住了张慎言干枯的手,满眼不舍地说道。
“多谢殿下,事不宜迟,老朽这就率军出发。”
“京营兵马已经在待命了。”
张慎言笑道,众人一听,原来老先生早已经打定了主意。
说完,不等众人说话,便转身向外走去。
这时,门前出现了两个年轻的身影。
众人一看,正是陈子龙与方元科,两人都是京营主官。
“先生,还是让我们去吧!”陈子龙拦在门前,向张慎言拱手说道。
这时,姜曰广眼睛一亮,他刚才就想说,让京营两位主官率军前去。
现在两人主动前来,于是他便急忙上前说道:“先生,我看,还是让元科与卧子前去吧。”
“他二人主持京营,更为合适。”
张慎言看着眼前两位年轻人,摇头笑道:“你们还年轻,日后还要为我大明复兴而鞠躬尽瘁。”
“还是我去,你们守好杭州城。”
“孙高阳七十可战,我张金铭未尝不可。”
众人见拦不住,只能纷纷叹息,跟着唐王朱聿键一同去送别张慎言。
一个时辰后,杭州清波门外,京营郑遵谦领所部营兵一万,整装待命。
城门处,朝中众臣先后闻讯赶来送行。
张慎言一一道别,唐王亲自与张慎言共饮送行酒。
“诸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别了!”
拱手一礼,张慎言转身爬上了身后的马车。
郑遵谦亲自率亲兵护在了马车周边。
“郑总兵,务必保护好金铭先生!”首辅姜曰广冲着郑遵谦说道。
“首辅大人放心,城若破,末将先死!”郑遵谦在马上拱手答道。
说完,便调转马头,大手一挥,全军开拔。
......
绍兴府,平水镇。
广袤的农田之中,密密麻麻都是劳作的身影。
暑气蒸腾,热浪侵袭,田垄边上的树荫下,七八个垂髫稚子正逗着蚂蚱。
原本居住的草棚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已经变成了青石堡城。
五座大型堡城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分布在平水镇域内。
田亩环绕在堡城四周,一望无际,其中阡陌纵横,道路连通。
一片一片的小树林点缀在这田野之中。
在田地当中,铺设有引水沟渠,流水淙淙。
在五座堡城外,则是建有房舍,整齐有序,形成了村落。
通往堡城的道路之上,来往的大车不绝,其上运送着粮草秸秆。
赶车的农夫喜笑颜开,口中哼着悠然自得的小曲。
堡城的大门前,有把守的士卒,盘查着来往的行人。
城头之上,悬有一鼎大钟,用来号令。
在山丘之上,站着几人,其后,数员士卒警戒。
“延之兄,这平水镇容貌,如今已焕然一新,你功不可没啊。”
“闲之兄说笑了,此间功劳,皆赖诸位同心协力,才能促成。”
“哈哈哈,这五座堡城,屯戍一体,耕战两用,可为绍兴的定海神针。”
“还是闲之兄规划的好,这十万亩良田,今秋亩产便达四石,明年,精耕细作,或可再增产不少。”
朱大典望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平水镇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他的脚印与汗水。
自从被潞王殿下贬来绍兴做事,朱大典可以说是尽心竭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原本是想讨潞王欢心,可经历了这么多,他的想法已然发生了改变。
卢若腾也发觉了朱大典身上的变化,自从堡城开建以来,朱大典就一直亲自在工地上督造,亲力亲为,浑然不像是个朝廷高官。
两人身边,绍兴知府于颖更是乐开了花,有了这十万亩官屯,绍兴几乎再无流离失所的难民与佃户。
各县甚至还将本县的乞丐也全部送了过来,可以说,这平水镇官屯,解决了无数问题。
站在卢若腾身后的,一男一女,俱是戎装。
他们正是原先住在平水镇草棚之中的孙克咸与葛嫩娘。
两人看着眼前安居乐业的景象,一时有些失神,若不是他们历经苦难,还真以为现在是太平盛世。
就在几人观景之时,身后忽然传来了骚动。
只见数十名百姓正被士卒阻拦在山脚下。
朱大典见状,心中一惊,上次他也是被围在了这里,险些丢了性命。
这时,有士卒跑来禀报。
“几位大人,有百姓求见。”
“可知何事?”
“说是要答谢诸位大人!”
朱大典闻言,长长出了一口气,原来是好事,于是便命人放百姓上山。
不一会儿,便见三位老叟带着几十名男男女女,来到了众人面前。
三位老叟穿着麻衣,踩着草鞋,粗糙的双手中,各捧着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他们领着身后的年轻人,跪在了朱大典等人面前,将手中的米饭举过了头顶。
“哎呀,老丈,你这是作甚?!”卢若腾赶紧上前扶人。
“诸位大人,请收下吧,这是今年打出的新米,这第一碗,献给几位青天大人!”为首的老者,面色激动地说道。
他们原本都是被谢家压榨的佃户,若是没有朝廷清丈田亩,查办谢家,他们今年,恐怕只有饿死在这茫茫稻田之中。
对他们来说,是卢若腾与朱大典救了他们的性命。
“我等无以为报,只有这白米饭三碗,请青天们不要嫌弃。”
老者见三位大人没有动作,以为是他们看不上,急忙补充道。
卢若腾一听,与朱大典和于颖对视一眼,三人同时伸手,接过了饭碗。
“老丈,快快请起!”
“这等上好的白米,我等又怎会嫌弃。”
卢若腾端着手中的米饭,心中感慨万千,这哪里是白米饭,这分明是百姓满满的心意。
都说民以食为天,这白米饭,就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了。
朱大典二话没说,没有筷子,他直接拿手刨着吃了起来,全然不顾官仪。
软糯的白米入口,竟是格外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