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黄竹浦卧龙
堂中书生见来两位大人到来,急忙转身行礼。
于颖走上前,拉着书生来到了卢若腾与朱大典面前,说道:“太冲,向两位大人介绍一下自己吧。”
书生举止从容,向两人行礼道:“学生黄宗羲,拜见卢大人、朱大人。”
卢若腾温和一笑,伸手将其扶起,说道:“看来你与颖长是旧识了?”
黄宗羲站直身子,与于颖相视而笑,两人的确是旧识了。
“两位大人不知,先帝可是金口玉言,称太冲为‘忠臣孤子’。”于颖介绍道。
卢若腾与朱大典俱是一愣,眼前的书生竟然能得先帝崇祯的亲口赞誉,看来定然不是凡夫俗子。
几人在堂中落座,于颖将好友黄宗羲趁机介绍了一番。
卢若腾与朱大典这才知道,黄宗羲竟然是万历进士、天启御史黄尊素之子,心中惊讶不已。
黄尊素何许人也?当初东林党盛极一时,黄尊素与汪文言被并称为“东林两大智囊”,精敏强干,足智多谋。
后来黄尊素力劾阉党,结果被迫害自尽,崇祯元年,天启冤案平反,黄宗羲上书,请除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人。
五月刑部会审,黄宗羲出庭对证,袖中藏锥,刺许显纯,揍崔应元于堂上,还拔其须归祭父灵,时人皆称赞其曰:姚江黄孝子。
“不知太冲可有功名在身?”卢若腾不禁问道。
“回大人,学生只有秀才功名。”黄宗羲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
他的父亲是进士,可他却屡屡科场失意,特别是崇祯十五年的科举,他名落孙山,彻底失望,落魄回到了余姚江中。
说起黄宗羲的科举,连于颖都为之一叹,这家伙不是考不上,而是他学的压根就不是考的那些东西。
黄宗羲愤科举之学锢人,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
他觉得科举考的东西,那都是禁锢人思想的学问,所以对其不屑一顾。
后来弘光于南京即位,马阮当朝,任用阉党,开始大肆清洗东林与复社,称其为蝗蝻,四处捕杀,黄宗羲也被捕入狱。
直到南京城破,他才得以趁乱逃离,返回余姚。
卢若腾与朱大典没想到黄宗羲还只是个秀才功名,不禁有些奇怪。
“不知太冲师从何人?”
“四处求学,曾从学于蕺山先生。”
卢若腾点点头,看来是博采众长了,也不知腹中有多少学问。
今日于颖想来是为了举荐,但此人科举连连不中,也不知是徒有虚名还是真的沧海遗珠。
是真是假,还得考校一番才知。
正好以眼下朝廷税收为题,且试试他有几分功夫。
“太冲以为当今朝廷新政如何?”
“清丈田亩,实行官屯,此乃兴国富民之政,大善也。”
黄宗羲家住余姚县通德乡,他们那里也早已经全面推行了新政,其中好处,他亲眼所见,自然是深有体会。
“那太冲以为,新政可还有缺漏之处?”
卢若腾直视黄宗羲,这个问题十分犀利,让黄宗羲有些迟疑,下意识看向了于颖。
于颖点点头,示意他但说无妨,不必害怕因言获罪,黄宗羲这才安下心来。
“学生试言,若有谬误,请大人们不要笑话。”
“太冲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学生以为,新政漏在工商。”
“哦?何出此言?”
“清田亩以富小农,修水利以增粮产,然农业之利,在于贩粮,南粮北售,东粮西运,价如水涨,利以倍翻,此间之赋,朝廷竟轻而视之?”
卢若腾与朱大典闻言,不禁严肃起来,黄宗羲所言不错,本朝以来,重农抑商,朝廷税赋,大头皆在农税,常轻商税。
“自万历三征以来,国库日亏,赋税渐重,至崇祯朝最为厉害,加征三饷,民不聊生。”
“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年产尽输于官,然且不足。”
“暴税有三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田土无等第之害,积累莫返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