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国槐大道西
一盏一搾余厚、形如铜钱的吊灯,悬在两个人头顶三尺,这吊灯采用了红面白纹的搭配,远看尚好,近一瞧却如一块切开的雪花牛肉。
吊灯两侧,二人相对而坐,桌子上是中江常见的晚茶餐点,量小类丰颇为精致。
有些人虽是初次见面,但陌生的无非是一副面容而已,实际上早已交锋多招,苏清石和唐拓便是如此。
现今的情况,家家都想来南镇“开户头”,单打独斗不成便结朋引伴。迎华街是南镇的顶梁,是圭臬是滥觞,怎么形容都不过分,谁也不敢奢望再挤进那里。
但随着灯饰产业的兴盛,南镇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充,许多从前的老街道老社区都在准备开发中,它们的价值和迎华街的距离成正比,不乏抢手之地。
宁城灯饰人已几乎对本地死了心,温岭也好不到哪里去,两家都以团体商会的性质与南镇展开用地谈判。反观尾随而来的东江,失了先手不说,他们在南镇的印象也是最差的。
当年傍着国外资源,一副吃人模样,如同拿着一把钻头,专挑南镇的孔戳。再加上那与生俱来的西式气质、嚣张跋扈的行事作风,让南镇全业界都心生抵触。
在唐拓看来,苏清石这个人和尹锋不同,但两人在南镇却有类似的影响。苏清石在业界说一句话,偌大津古源的人不会不听,他们在镇上有三百多家企业,如此庞大的乡土嫡系令人生畏。
雷石在闯也顾南镇,过往不需赘述,镇上与他同年代崛起的同行,这些年因此而获得的好处不在少数,无不会卖一个面子。至于那些华鹰遗孤,暗中来往有一套,四年多了真拎到明面上,哪个敢与雷石当面锣对面鼓。
细想来,这恰也是他和尹锋的区别,尹锋喜欢主张,凡遇大事喜欢撑一个台面,而这眼前人却少言寡语,只顾闷头发育。可回头再看,闯自己的路、撑南镇的势,正是此中踏出来的一个个脚印,成就了今时话语的分量。
“苏总,我就开门见山了,林家湾那里有五亩地,我这次带着东江十五家企业合资五千五百万,希望能在那里建一个东江灯饰园。如果苏总可以帮忙向南镇镇委协调,好处,有苏总意想不到的好处。”
未多问那些好处,苏清石便摇起头来,“唐总的消息应该有些滞后了,林家湾那块地,堂烨孟总要在那里盖商铺公寓,未来租给更多的业界人。在镇委那里属于扩大产业经营,依我说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堂烨孟总……不正是当年随雷石一同把嘉百乐场子砸了的人吗?这般交情苏总还能说不上话?”
苏清石笑而不语,心说就算你那好处比五千五百万还要值,也不值让他去拆孟堂举的台。如若把灯饰比做步步高升的学业,他与老孟就好比背着小书包一起走来的人,这里面没有条件可谈。
望着苏清石沉凝的神色,唐拓又道:“国槐大道西那五亩,据我所知温岭灯界也在盘算,我想温岭人是苏总最不愿意看到的。东江来了不仅继续做灯饰,还能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只是缺少一个让镇委重视的渠道。”
无论林家湾还是国槐大道西,都是批量用地的上佳之选,苏清石是识势之人,天南海北的灯饰人同来南镇把篮子继续做大,绝然是镇委的一大考量。放眼更大的环境,兼容并蓄的灯饰产业是必由之路,任何一个环节的保守都会遭来诟病。
只不过,苏清石很反感这样的谈话,这人总是说完自己想说的,再说一些话里有话的,似乎如果不能明白他的“提点”,就让这等高阶的台面失了意趣。
“东江的阵痛想必苏总都看在眼里,对我们来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渠道转移,不瞒你说那个篮子里的鸡蛋有些多,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找到国外市场的替代经销,只有南镇能缩短这个周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