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敕书飞一样地传至洛阳。
洛阳大小官员本来还挺忐忑,特别是辛成。
他来洛阳上任,成功地让洛阳官员相信他不但见证了关中的改变,蓝田的崛起,更是亲历之人,深悉其中门道。
哪个官员不想自己成为第二个韩东时,不想着自己治下也成为第二个蓝田。
往小了说,大家都想着得到陛下赏识,凭功绩步步登高。
往大了说,哪怕没有被朝廷和陛下看到,能治理一方土地,让地方百姓受益,念着自己在任上的好处,也算是功德不小。
可是在大力扩建工坊的同时,也有些官吏提出疑惑。
按一般的郡县情况,最多的百姓要先用来耕种,他们离蓝田稍远,现在还在大力推广高产作物,想着让百姓尽快接受这些新的作物种子。
依然没有太多的劳力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工坊建成之后,也没有足够的人去做工。
而且,韩东时提供了大量新的工艺,无偿地教习给罗州等地百姓。
洛阳现有的工坊做不到这一点。
那些身有技艺的老师傅们,还是按最原始的授徒制教习,一年都培养不出几个合格的学徒工。
关键是,就连那些官员自己也对师徒传授制的合理性毫不怀疑,更不会有打破这种传授方式的想法。
哪怕等高产作物全面推广,有更多的百姓从田地解放出来,他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百姓转化为有效的工坊工人。
哪怕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没有更好的技艺传授作为“交换”,那些老师傅们也不甘心把自己一生所学,甚至准备传给儿子孙子的傍身之技传出来啊。
这些内情,高高在上,对于工坊生产几乎无所知的官吏是不可能想到的。
他们被辛成忽悠的,内心已经认定,照着蓝田的方法去做,很快洛阳也能成为第二个蓝天。
若有什么问题,再想办法前往罗州偷师便好。
他们还没有真的跑去偷师呢,朝廷竟然下令,让他们组织官员前去罗州!
而且,据说这还是韩东时亲自上书朝廷提议的!
这啥意思啊?
即使嘴上不承认,洛阳本地的官员也都明白,他们搞的这一套政略,其实就是照抄人家韩东时的。
现在正主儿非但没有找他们麻烦,还主动让朝廷请他们前往罗州。
“格局,这就是格局啊!”
韩东时的作为,实在是让人挑不出半点儿毛病。
再加上本身就有些理亏,洛阳官员竟是统一口径大力称赞。
这下子把辛成弄得万分尴尬。
他自己知自己事,在关中他是被“赶出来”的,而且还是被陛下所厌弃。
只是靠着裴寂的关照,再打一个信息时间差,借着洛阳人不知内情,才能忽悠得风生水起。
而且,他大半的政绩就是忽悠着洛阳人按自己的想法扩建工坊。
等大批的洛阳官员前往关中,说不定就从谁的口中知道自己当初进洛阳的真正原因。
再者,大家有机会亲自前往罗州和蓝田,看看韩东时如何施政,那自己的作用就没啦。
也就是说,不论韩东时是真的大度还是抱着别的小心思,他辛成都要在洛阳混不下去了。
辛成又气又急,上蹿下跳地想要联合部分亲近的洛阳官员,反对朝廷安排,不要让大量官员进入关中。
可是,当大家聚议之时,他也说不出个能拿上台面的理由。
这就是以私谋事的坏处。
你纵有千般算计,至少也得有两三条明面上支持自己的理由,否则何以服众?
更让他有苦说不出的是,此次朝廷上裴相可是支持的,他私下串联已经惹人怀疑,若是再公开反对,必定会让人怀疑他跟裴相之间真正的关系。
辛成无能为力,只能暗叹一声,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的府衙,天天祈祷着关中没有人把自己的底给抖出来。
当然,他自己是万万不会与其他官员一起前往关中的。
洛阳官员也懒得理会辛成的反常举动,乐乐呵呵地找来大量官员前往罗州。
一路之上,罗州竟然还专门派人沿途好吃好喝得接待着。
明明关中现在还处于临战之是地,大量的物资要优先供应给北疆大军,还能有这么些好吃的,洛阳官员私下猜测起来。
大家统一的结论是,朝廷下令推广的高产作物,真的有搞头,不是虚夸的,等他们回洛阳之后,一定要加大力度,让百姓换种高产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