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稍微紧张
死的到底是六耳猕猴还是孙悟空,有人说死的是真悟空,这个我觉得倒是没有必要展开推理,照着作者原意理解就可以。
作者原意是想借故事描绘一个人去除对一件事情的三心二意,灭除自己的二心,只不过是用一个实际的故事来寄托的。虚虚实实,故事是实。
作为故事的结尾,就是悟空除去了自己的二心,一心取经。
而作为推理说,如来想除掉不听话的孙悟空,这个只能当一个映射某种情况的推理假说。
仔细推敲:如来早就知道孙悟空不听话,想除掉孙悟空在五百年前就可以,其实如来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是保护了他,因为玉帝一心想处死孙悟空,结果被如来压五行山下还活了下来。
如来真要是想让六耳猕猴去取经,既然他苦心经营了五百年的人选都不能令其满意,难道突然找来的六耳猕猴就能保证一心取经成功吗?这也是疑问。
孙悟空早已除去死籍,因此无法被打死,这也是此假说与原着前后矛盾的地方。
孙悟空被选入取经队伍,是如来早就安排好的,对于这样一个能预知前后的大神,也不太可能犯下选人的错误。
悟空被挑选去取经,因为其本身还有良好的一面,因此被挑中,正是他这个本性,是保留他性命的根源之一,至于说他不尊重如来,那只是他的天性,如来不会因计较这点小节去杀死悟空。
其实也没有必要进行仔细推敲,都是故事。
罗先把木鱼敲响,登时大堂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并住呼吸,生怕漏听了一词半句,只听得木鱼“咚、咚”之声,每个人的心也跟着咚咚地跳。
罗先张口唱道:“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唱经声和木鱼声有节奏地相伴相和,众人只觉得抑扬顿挫,声声婉转。那声音时而浑厚,时而清澈,浑厚时如闷雷灌耳,清澈时如潺潺流水。
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高亢时如雁鸣九天,低沉时如春风扑面。其中转腔换调之处却又一切顺乎自然,毫无做作。那节奏又掌握得恰到好处,或快或慢,把经书的轻重缓急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段唱完,罗先放下木鱼,抬头看那方丈和众人,却见众人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如痴如醉,毫无反应。罗先不觉忐忑,也不知是唱的好还是坏,只得垂手在一边等候方丈评判。
正在这时,只听旁边传来雷鸣一般的呼噜声。众人恰似从碧水荡漾的小溪跌入黑不见底的深渊,又似吃完香甜美味的佳肴猛然看见碗底硕大的蟑螂。
无不怒从心头起,转头去寻找那呼噜声的源头,只见一个猪头和尚坐在一边,背靠着墙壁,头歪在一边,两耳耷拉,哈喇子流了一地,正是那猪八戒。
方丈把袍袖一挥,道:“哪里来的丑和尚!竟然在唱经堂里酣睡!简直是不成体统,有辱我佛威严!来人!把他轰了出去!”
罗先急忙上前道:“大师见谅!这几个都是我的徒弟。这是小徒猪悟能,向来鲁莽无知,有辱经堂圣地。望大师看在贫僧的份上饶了他这一回!”这边行者扯了八戒耳朵起来。八戒见闯了祸,惴惴不安躲到行者和沙僧后面。
方丈怒气渐消,道:“既然是法师说情,就绕了他这一回。法师英俊潇洒,怎么收这些个形容古怪的徒弟?被他这一搅,我都忘了刚才唱经的模样。只得请法师再唱一回如何?”
罗先心道:“这红尘国僧人怎么对唱经一道如此痴迷?我且施展本领,好让这红尘国僧人也见识一下东土大唐的风采,再提不出一丁半点的苛求。”于是道:“可否再取几个不同式样的木鱼来?”
知客僧不敢怠慢,下去抱了一大堆木鱼上来。罗先个个试打一下,就其中挑出大小形状不同的五个来,摆在台上,轻轻敲打起来。原来这五个正合宫、商、角、徵、羽五音,按节奏敲打便是一段旋律。
罗先和着木鱼的旋律唱道:“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末段唱完,并不立即止住只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反复咏颂,又把唱声和木鱼慢慢放低,声音如脚步一般慢慢远去,终于消失不闻。
等那声音完全静下来,经堂里猛然发出一声“好!”掌声如雷,经久不息。那方丈慧音大师上前向罗先深深一礼,道:“多谢法师赐唱!今天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天籁之音!”
罗先不觉彷徨道:“惭愧!惭愧!贫僧只是随口唱来,如何担当得起天籁二字?还望方丈颁发一张妙美级证书,我好在此挂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