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南巡(八)
关于教育的事,在场的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书记员的丘瑜手写个不停。不过教育这种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商量出来的,哪怕是明朝,也是几十年的积累才形成了最终的制度。
夜深了,哪怕是浓茶入喉,也难逃瞌睡。就说福临本人,也哈欠连连,有些听不进大臣们的话。
再次打了个哈欠后,福临说道:“这个时间点有些晚了,大家都散了吧。回去好好歇歇,官学的事明天咱们在继续讨论。”
教育,一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因为这是为国抡材,开科取士的唯一来源。如果被私人所掌控,比如各地的私塾和学院,到时候选出来的官,屁股坐哪边就不好说了。
福临想着想着,很快就进入到了睡梦之中。梦境应该很美好,熟睡的福临嘴角露出了丝丝微笑。
好生的睡了一觉,福临只觉得神清气爽。在几个侍卫的护从下,福临走在田埂间,静静的看着田里忙碌的身影。
走到一处田里,看到一个农户正坐在田埂上休息,福临带着人凑了上去,和他攀谈起来。
“这位大叔,什么时候出门干活的?”
农户抬头一看,发现是位贵气逼人的小孩,立马就要起身叩头。皇帝驻跸南哥驿村的事,昨天就已经传遍了整个村。
不仅给村里的老人家送东西,还请他们吃了顿好吃的。很多青壮非常懊恼,怎么前两年打仗的时候没有征调自己去做民夫。
不然昨儿个也能和皇帝一起吃顿饭,这可是十足的谈资啊。
两侧的侍卫见状,赶忙扶住农户,不让他跪下去。
“大叔不用这么多礼,咱大清现在不兴跪拜,跪天跪地跪父母祖宗。”福临也不讲究,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和农户聊了起来。
这才得知农户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独自一人带着农具出门干活。干到现在,差不多有大半个时辰了,这才坐着歇息会儿。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大叔去年收成怎么样,交了几成税呢?”
说起这个,农户就喜笑颜开:“去年收成还可以,每亩有个两石的样子。”
石,沿用了几年前的计量单位,但是每个朝代的一“石”的重量却不尽相同。汉的一石合60市斤,而清沿用明制,一石合150市斤。
农户说亩产二石,差不多亩产三百斤。对比后世少得可怜,可放在如今,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土地的最高产量。
福临曾在小破站看过一个视频,隔壁的莫卧尔帝国那块地,哪怕是公元两千多年,每季亩产也才两百来斤。不过人家气候好,纯种水稻,一年能收三季。
这样一想想,貌似产量还比不上隔壁?直隶这个地方,目前只能收一季,粮食产量才隔壁的一半。
要往南方走,气候越来越暖和,才可能收获两季,能收获三季的地方,此时还不在大清治下。
那里还是朱家的地盘,只不过朱由崧之后,南边便四分五裂了,没有了共同的话事人。好几个宗室在各地的簇拥下,纷纷宣布监国。
颇有一种新末时期,各地刘姓诸侯王纷纷登基称帝的样子。大家都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都想过过皇帝瘾。
思维发散的有些远,福临赶紧收了回了,又问了农户一遍交税的情况。
“税啊,就四成,都交的粮食,不用交银子。吃不完的粮食还能拉到集市上换钱,有官府收,价钱可比以前的黑心粮商公道多了。”
谷贱伤农,谷贵害农,于是平准令应运而生。贵的时候低价抛售粮食,两价格打下去。便宜的时候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收购粮食,保证老百姓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