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贾安的犹豫,李承瑞看到这题,顿时欣喜若狂,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能够直面的讨好元延帝的欢心。
和贾安一样,他也猜出了元延帝的用意,但他觉得与其犹犹豫豫、遮遮掩掩的批判,倒不如大方的展示自己的观点,而且他已经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直臣,孤臣。
专门做皇帝手上的一把利刃,剑指所向皆是所屠之处。
想到这里,他下定决心提笔便写,而元延帝也注意到,有这么一个考生不同于周遭学生,一个个冥思苦想犹豫不决的样子,他起了一丝好奇之心,便走下来装作好奇的走在众多贡士身边,观看他们写作。
有不少学子注意到元延帝靠近,顿时紧张的手抖,冷汗直冒。不管如何克制,都无法冷静下来,这也给在场诸多大人物一个不好的印象。即便后面他能把文章写的漂亮,排名也会靠后。
而元延帝也慢慢来到李承瑞身边,李承瑞早就注意到元延帝向他这边靠近,紧张之余竟狠心咬破舌尖,刺痛的感觉令他瞬间回神,他咽下一口血水,全神贯注写着自己的内容。
元延帝装作无意的瞟了一眼,顿时就被内容吸引,这写的太对他胃口了,而且看起来十分有说头,他恨不得让这个贡士赶紧写完,自己好一睹风采。
但顾及到终究是殿试,不好对于某位学生太过关注,他又转而走向会试中大放异彩的其他几人,也装作感兴趣一般停留片刻,这让一直揣度圣意的诸位大臣也猜不出这位陛下所思所想。
贾安这边思虑良久后,想到自己在会试时写的那道题,已经得罪世家,现在不妨再得罪一次,但他终究没有李承瑞大胆,还是写的稍微婉约了一些。
元延帝经过时瞥了一眼,顿觉无趣,背着手又走开了。
贾安虽然对元延帝的不予理睬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他终究是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的,也没必要冒这个险,继续写着文章。
他在文中写道,世家之所以能够传承千载,最重要的是其内部传承不断,且对于教育这一块抓的非常死,但若是陛下从根源上出发,很有可能直接得罪死这些僵虫们,所以贾安的思路是继续按照现在的政策走。
限制世家子弟在朝为官的比例,增加寒门子弟和一般士族的入朝人数。
军队里也是一样的,可以由皇帝陛下派遣心腹,专门去挑选军中寒门或出身一般的人,培养他们的军事水平,并分散于各军队之中,逐渐降低世家子弟为将为帅的几率。
并且可以在每年吏部考核时加大对世家子弟考核的难度,且世家子弟为官多分配一些清闲的或不要紧的职位,一代又一代的执行下去,那么世家子弟不管是读书还是从军,都无法在政治上得到利益,那么他们自己就会往其他方向发展。
在这方面,朝廷可以大力支持,不管是这些世家子弟从商也好,还是做文人墨客也罢,都可以总归是要给人家一个出路,若是堵的太死,只怕会遭到反噬。
贾安洋洋洒洒的写完文章,中间肚子饿时,宫中送来午膳,就只是最普通的清汤和馒头。贾安虽有些惊奇,怎么皇宫里吃了这般朴素,但也并不嫌弃,直接就着汤把馒头咽下。
其余的人,寒门子弟一般士族暂且不提,那些出身高贵的公子哥们却受不了,不管御膳房的御厨把馒头做的再怎么香甜,在他们眼里终究是猪食,若非念着此处是皇宫,且还是当着陛下的面,恐怕这些东西早就被他们扫落在地。
而场上诸多朝中要员们也将这些嫌弃宫中吃食的贡士名字样貌记住,在他们看来,连一点点小苦都不愿意吃,这样的人将来为官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潜力。
当官又不是享福,真要想享受荣华富贵,干脆回家去做二世祖得了。
等到300名贡士写完试卷,由专人收上之后,他们被带到偏殿,那里有宫人们为其准备的各色点心、茶水、水果,还有一些消遣用的棋具,书本等。
但在场众人无一例外都没有玩耍的心思,他们焦急不安的或坐或站或起来转圈,也不知自己的排名如何。
尤其是那些在会试中排名靠后的贡士们,即便心里知道自己中进士的可能性过低,但他们依旧不希望自己落到同进士的范围内。
大殿之中,元延帝坐在上首,看着底下诸多大臣们批改试卷。
按规矩,先由大臣们首先批卷,然后大臣会将他们看中的卷子选出十份,专门呈上给元延帝,由元延帝亲自指定前三甲的人员。
元延帝的有些无聊,甚至派人从殿中取来了奏折,当场翻阅。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众大臣总算把卷子翻看完,他们互相使着眼色商议片刻后,从一沓卷子中抽出十份由金大伴呈上给元延帝。
元延帝见他们终于完事儿,扔下奏折慵懒的伸伸懒腰,接过金大伴手中的卷子,开始翻阅起来。
会试前三甲的卷子他倒没什么异议,剩下七个卷子,写的十分有理有据,虽说没有贴中元延帝的心,但也说不出错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