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的考试时间只有一个白天,如果在天黑时还不能答完,则给烛三支,如果蜡烛燃烧完了还是没答完,就必须无条件交卷了。
不过现在对赵鸿义来说,时间不是问题。经过在金陵书院的几个月特训,他写文章的速度就非常快了,而现在别的考生还在绞尽脑汁想着第一题的时候,他的第一题已经解决了,带来的优势非常大。
赵鸿义磨好墨之后,先将第一题的文章默写了下来。然后又花了近两个时辰的时间,分别将第三题和第二题的草稿都打好了。
赵鸿义望了望外面,阳光明媚,似乎时间还早,他再接再厉,又用了一个多时辰写了两道五经题。
看看天色似乎已经是正午了,赵鸿义也感觉肚子有点饿了,于是从考篮中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月饼吃了起来。
月饼这样的糕点口感好容易下咽,吃起来比较快,而且不用加热,很节约时间,最适合作为考场内充饥的食物。
吃着月饼,赵鸿义忽然想起过几天就要到中秋节了,今年的中秋节注定要在考场中度过,也算是一种难忘的体验了。
这时许多考生也纷纷拿出各种食物吃了起来,大多数人也跟赵鸿义一样吃的是各种糕点干粮。
吃完月饼后,赵鸿义喝了点水,又继续奋战。在申时刚过一半的时候,终于把七篇文章都写了出来。
他把所有的草稿都检查了一遍,修改了一些不太满意的字句,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将文章用工整的蝇头小楷誊抄到试卷上。
誊抄完之后又检查了一遍,随后将姓名、年貌、籍贯、出身、上三代履历、所习本经都写到了试卷上。
此时已经是酉时,日已西斜,天色渐渐开始有些暗了,赵鸿义在鸽子笼一样的号房里忙活了一整天,绞尽脑汁写了七篇文章,已经是头晕脑胀,精疲力尽,仿佛身体被掏空。
他匆匆收拾好东西,叫来号军交卷。号军领着他来到受卷官处交了卷,便可以出场了。
至于他的试卷,此时被称为墨卷,由弥封官负责密封姓名,誊录官负责用朱笔重新抄写一遍,对读官负责确认抄写无误,重新抄写过的试卷被称为朱卷,这是为了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的笔迹。
墨卷会留在外帘由受卷官保存,朱卷则送入内帘由考官批阅,考试结束前,内外帘官是不准见面的。
赵鸿义出了场,天色已经有些昏暗了,赵大禄和赵大喜两个按照吩咐正在贡院门口等着他。一问才知道苏惟钧已经比他早了两刻钟出场,此时恐怕已经回到三山街了。
回到万卷书楼后,赵鸿义与苏惟钧一起吃晚饭。在饭桌上,赵鸿义有些欲言又止,苏惟钧见他这副模样,便笑道:“想问什么就问,不用吞吞吐吐。”
赵鸿义道:“我就是想问问你考得如何?有没有希望中举?”
“我已经尽我所能,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了。”苏惟钧答道:“不过这回金陵书院算是帮了大忙,第一题竟然押中了,实在是匪夷所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