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琳对于算计自己的父亲非常积极,当然她觉得自己是在为父亲谋取福利。
虞城到齐邑十来里路,她半个时辰就到了。
齐邑就是姚齐在虞国的封地,在虞城的北边,有千余人,既是虞国最大的外邑,也是虞国在北边的屏障。
既可见虞侯姚思对弟弟的信任,也可见姚齐的勇武。
说到勇武这个特点,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舜帝的武德充沛。
舜帝被称为“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但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舜帝仅仅是通过以身作则、说教等这些文绉绉的方式来传播道德的。
其实舜帝是相当的武德充沛,不然在这种原始的部落时代,很难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两个故事说明一下舜帝的武德。
第一个故事是象耕鸟耘。
传说舜帝在历山种田时,有大象为他耕地,后人说是“圣德感召”。
这种说法我们也不能否定,但是总觉有点玄乎。
但如果说是舜帝驯服了大象为他干农活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武德不充沛,能够驯服大象吗?
第二故事是执干戚舞。
舜帝时蛮族有苗常常挑衅,大禹要去征讨,舜帝没有同意,他采取了持干戚跳舞的方式,蛮族有苗见了之后,就臣服了。
多么容易啊,跳支舞蛮族就臣服了,又是一个“圣德感召”的典型。
但是我们要知道能战方能止战,更要知道干戚舞是什么。
所谓干戚是两种兵器,盾牌和大斧,历史和神话中另一位和干戚有关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刑天舞干戚。
“执干戚舞”常被体育史和武术史学者视为武术套路的早期形式,是武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大家现在知道舜帝的干戚舞是多么的武德充沛了吧,为什么蛮族马上就臣服了吧。
仁者必有勇,文为体,武为用,这样才能形成清晰立体的华夏道德文化鼻祖形象。
所以,姚齐的勇武其实是有家族传承的。
这种传承之下,让他将十来岁的儿子姚恭留在身边,而将女儿姚琳送到虞城去了。
姚琳回家时,姚齐正好带人去周边巡视了。
姚恭已经有十多天没有见到姐姐了,他不怪姐姐在虞城玩耍没有带自己,因为父亲已经说过原因了。
对姚琳的突然回家,姚恭既开心又诧异,更惊喜的是姐姐还给自己带了礼物。
三个精致的竹编当然让姚恭大开眼界,不过一对硕大的鹿角更让他啧啧称奇,羡慕不已。
在姚恭满是崇拜的眼神中,姚琳又手舞足蹈地讲了一遍自己在纶邑愉快而又勇猛的狩猎过程。
果然家才是心灵最好的归宿啊。
姚恭拿过鹿角比划了一下,问道:“姐姐,这么说你的狩猎生涯算是在纶邑开张了啊?”
姚琳赏了弟弟一个爆栗道:“我上次还在虞城猎到一只兔子!”
姚恭摸了摸头,嘿然道:“我知道,那不是兔子撞树上了吗?这头鹿听起来可不一样。”
姚琳一阵无语,其实是一样的。
姚恭见姐姐不说话,叹了口气道:“姐姐你既然回来,肯定知道为什么爹让你去虞城也不催你回来。”
“这些时又是忙春耕,又是忙巡视,打猎的距离又太远,倒是好久没有好好打猎了,等过些时情况明朗了,我也要去纶邑跟着康哥玩几天。”
凡是人口聚集的地方,野兽就会相对少一些,因此在齐邑想要打猎,要向外围前进很远。
纶邑本来人口就不多,活动范围有限,之前又被狼群驱赶了不少食草动物过来,自然狩猎要方便得多。
姚琳心疼弟弟,越发觉得自己用秫米和纶邑做交换的正确,温声道:“姐姐本来不知道寒浞这件事,还跟康哥他们说好明天送一头猎物来呢。”
明明是件好事,语气中却带着惋惜之意,姐弟情深的姚恭自然听得出来,笑着说道:“是不是姐姐答应的还礼是粮食,现在知道不好办了,担心失信于人?”
“姐姐,不用担心,等会儿父侯回来,我就闹着说要吃肉,让父亲送粮食到纶邑去换!”
姚琳讪讪一笑,感觉已经被姚恭看穿,可是他还是站在自己这边,于是将狼牙吊坠从脖子上摘下来,戴在姚恭脖子上,温声道:“也别让老爹太为难,不是还有1000多斤秫米啊,先送过去再说,康哥也不会介意的。”
姚恭眨了眨眼睛,笑着说道:“好的!”
姚齐回到家中,看到小棉袄姚琳回来了,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他听到女儿咋咋呼呼地叮嘱了自己一番,心里正在高兴,接着又听到女儿抱怨齐邑的肉没有纶邑多,没意思。
看着女儿气鼓鼓地回虞城,儿子又开始提议去纶邑换肉吃,姚齐就知道这两个小东西在算计自己。
姚齐轻嗤一声,心道:换就换呗,有话直说不会吗?跟自己的老子还打哈哈。
杜康这次来虞城可谓收获满满,除了基本解决了粮种的问题,最让他陶醉的是姚瑶伏在他背上留下的香甜气息和柔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