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综合炉灶的各部件的打制,作了分工,把十二个孙子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完成一部分部件的打制。在他的指导下,第一台综合炉灶在未时就打制出来,并组装完成。
综合炉灶是加了四个万向轮子的移动起来也很方便,杨玉当即让吴婆子试用起来。
在等待试用结果的时间里,苏工师也没让这十二个人空着,他和十二个孙子们也加入黄青川带领的那个组跟着学习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申时一百台漏条机也做好了,交给了制作坊。
这一个时辰,吴婆子用综合炉灶已经煮出一锅牛肉和烤出一炉五花肉,功能和效率都达到了杨玉的预想要求。
杨玉在后院规划出一片区域,打算盖一座三层的大楼房,底楼是制作坊,二楼是烘制坊,三楼是蘑菇房。楼房内再安装一部机械绞盘升降运货厢。
底楼规划总安装一百台综合炉灶,前期先安四十台。
综合炉灶的表面做了保温层,又设计了烟道,将多余的热能导向楼顶,作为二楼烘制坊的热源,用来烘制一些不赶时间,又不需要太大高温度的干货。
这样一番综合利用下来,能节约不少柴禾。
虽然现在有了煤,但价格并不便宜。由于自家的山林里有不少枯树枝叶,所以制作坊还是以柴禾作为主燃料,这也能省很大一笔燃料费。
综合炉灶的试用效果已经出来,接下来就是大量生产了。杨玉给苏工师交待的是再制造三十九台。
苏工师对孙子们的能力心中有数,既然有了制造经验,这后期的工作他就没必要再亲自参与了。他让八个孙子和二十个重孙进行综合炉灶的制造工作。
刚才听杨玉说打算在新楼安装一部机械绞盘升降运货厢,他就带着八个孙子开始研究制作了。
苏工师的儿子、侄子和小女婿,也都是有三十年左右器械制作经验的老师傅。通过黄青川父子的讲解,只半天时间的学习,就已基本掌握了蒸汽机的原理。
之前是黄青川父子四人,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工作效率是比较慢的。现在加入七个强力军,又有了黄青川父子先前的制造经验,这效率就翻了几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