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议完了,到了管饭的时间了。
要知道,这些大臣们几乎都是三四点就起床了,肚子正饿着呢。以前南京作为留都,基本上在这的六部大臣都是被京城政坛排挤过来的,也没有皇帝在南京住着,从来也没有个上早朝的说法。
因此这帮原本在南京的大臣,心理上都是懒懒散散,反正老子都是政坛失意了,没事就去秦淮河吟诗作对,喝酒听曲,时不时来一首《咏鹅》,岂不快哉?
又可以说南京皇宫除了留守的太监宫女,要么就是有节日时开放一下举行点仪式,其他时间谁也不去,附近都没有大臣置业,因此重新成为首都,这些个大臣的家离皇宫都远,谁能想到要上早朝?
所以,京城逃过来的那些旧京官们反而讨了巧,不少人直接在皇宫附近置业,离上班的六部近,房子也算是便宜,但这帮子人也不算多。
如今恢复早朝,大家伙儿都有点不适应,快的人还吃了点东西垫垫肚子,慢的是紧赶慢赶才能踩点到达。
在这朝殿里站了一上午,听这个那个的絮絮叨叨说事儿,终于要散朝了,大家都是又累又饿、头昏脑涨,有些低血糖的快要躺倒了。
这时候体现出懿安皇太后的人性化了,梁兴扬要求开大朝会之时,她就细心准备了“廊下食”,当然,是要以皇帝的名义赐食。
散了早朝后,大小官员们都可以在宫殿的走廊下坐地吃点东西,因此叫做“廊下食”。
虽然没啥山珍海味,但也有些点心热汤什么的,也有点荤腥,几乎每天都有肉食的,平均下来一人能分一块肉。菜谱还基本上可以做到经常更换,有时候是甜米粥就肉饼,有时候是煎饼跟菜汤,有时候黏糕等等。每天一个主食,外加一份水果,有桃子、梨、苹果等,一人一份。
这算是额外福利了,不然没得吃不也一样得干活儿吗?
大家虽然是席地而坐,而且也没食堂坐着吃,环境不行,更何况说实话吃得也不算好,但大家都觉得很光荣,毕竟是天子眼前、御赐食物,都按照官职按顺序坐好,一起叩谢皇恩。
第一次吃上廊下食,很多老臣都热泪盈眶,还是皇恩浩荡啊,感谢皇太后,感谢朝廷,体恤下臣,温暖人心啊。
有人赋诗一首:
万千瑞气满宫楼,珍兽龙凤四周稠。
廊下谢恩御赐食,金吾挺立未放休。
当然了,几位大学士们不跟大家伙儿一起坐在廊下吃,他们有小灶。
散了朝,皇太后和公主先行起驾,大学士们随着离开,御膳房开始送来廊下食,大家开始吃起来,这时候就有另一支队伍送餐去内阁值庐。
当年在京城,崇祯皇帝刚登基,去内阁值庐,正好撞见当时的首辅黄立极看“黄”书《金某梅词话(插图版)》,还传出一句话:“爱看黄书黄首辅,挑灯夜读不能寐。”
现在可没这种情况了。
跟京城一样,南京的内阁值庐也不大,除了其他杂役、后勤用房,大学士办公的地方一共也就三间,东厢房稍微隔开,首辅孙承宗和次辅史可法在此办公,中间是个小厅,小厅里面有个桌子,也不算大,旁边是两排沙发,有需要排队禀报事情的在此候着,西边是其他几位大学士以及办公人员共用的,一人不过一个书案。
刚下早朝,几位大学士一起走到值庐,孙承宗拉着梁兴扬道:“梁侯爷,今儿好不容易得空在京,就一起在内阁用点吃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