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明的朝会,早就已经形同虚设。
开国太祖爷朱元璋是非常重视朝会的,其实大政方针肯定不可能在大朝会上达成,主要是进行政治宣讲,统一思想。
洪武朝晚年,朱元璋身体不好,大朝会也渐渐停止了。之后的皇帝没那么勤奋,权力渐渐交到了内阁,形成了“票拟制度”,甚至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梁兴扬扶持三太子登上宝座、获得大权之后,还是恢复朝会制度,毕竟这是一个团结人心的好办法。所以,虽然大部分事情是在内阁、甚至就在他的幕府里决策了,但朝会是发布朝廷重要决定的最好场所,也是消除广大中层官员疑惑,凝聚合力的好地方。
最近这段时间,梁兴扬一直在外奔波,但十天一次的大朝会是照常开的。洪武爷爷的规定,凌晨三点,京朝官们就得在午门候着。梁兴扬没那么变态,把时间往后推迟了一番,凌晨五点,午门外边开始点名。
每一个上朝的官员都有一个牙牌,负责“签到”的长安左右门守卫处开始点名,按照洪武爷爷的规定:“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南京)及在京杂职官员”,大家依次进入。
进了午门,里面有不少朝房,之前都有些荒废破败了,新皇帝登基,梁兴扬请旨专门责成马士英(大学士兼任工部尚书,正是他的职责)负责重新修缮。
端门内设置了专门的直房,右阙门南原本是锦衣卫的直房,现在是锦衣卫和军情司共用,下三间为翰林直房,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端门左侧另有直房五间,是詹事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候朝的地方(之前说过,首辅孙承宗儿子便是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
梁兴扬住得太远,紧赶慢赶,大家伙儿都已经进了午门了,但大家都知道,忠武侯爷昨晚递了牌子进宫,今天是一定要参加朝会的,所以侯爷不到场,朝会便不开始,大家也都在直房里喝茶聊天,人太多,位置不够,便有很多人还是站着的。
随着小太监通报:“钦赐忠武侯爷、太子少保、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东江镇总督办梁兴扬到。”大小官员纷纷从直房里出来。
太监鸣鞭后,文武官员从大殿外“大汉将军”身侧走过,依次进殿。懿安皇太后、乐安公主、长平公主早已经在空着的宝座侧面帘子后坐着了。
洪武朝的规矩是,皇帝坐上御座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如今是共和朝,自然要稍微改了一改。
文武两班照旧,勋戚班跟武官不分离,除了公侯在前,其他依照实际品级和官职排序,先按照品级,品级一样再按照实际职务。
另外在陛下专门为大学士设置了几个绣墩,虽然大学士本身品级低,但目前几个大学士一方面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代表了不同的势力,在文武百官中有很高的威望,另外孙承宗年纪大了,不安排绣墩可不好。
今天早朝依旧是没什么大事的。先是鸿胪寺官员出班,对坐朝的皇太后和公主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人数,这些人前一天一报备过了,走个过场。接下来是边关奏报,其实没啥大事,明、清、顺三方都在积蓄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