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经过前期的曲折,布列斯特和谈再度开启。在这一关键时刻,起到决策作用的是外交人民委员,也即外交部长的身份,托洛茨基。他身着正式的礼服,每一步都显得沉稳而庄重。在离开前,他和列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策略讨论。两人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间小会议室中,围着一张巨大的地图商议策略。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提出了最后的要求,苏维埃俄国就会退让并签署协议。
然而,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德国果然向苏维埃俄国递交了最后通牒,情势紧张到了极点。托洛茨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随即向列宁发送了电报,询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电报机嘎嘎作响,列宁迅速地回复,指示说:“无论如何都要接受德国的条件,立即签署和约。”
但托洛茨基在面对这种巨大的压力时,却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并没有按照列宁的建议行事,而是选择发表了坚定的拒绝签约的声明。这个决定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短暂的讲话后,不再逗留,立即率领代表团离开了布列斯特。
德国对这种突然的转折显然没有准备,但他们迅速做出了决策,选择执行了军事行动,名为“拳击行动”。不久,德军和奥军如同洪流般,开始对苏维埃俄国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在1917年2月1日,随着夜幕的降临,士兵们做了精心的准备。炮火的轰鸣在战场的各个角落回响,士兵们肩扛武器,迅速行动起来。
在攻势的第一天,北路德军以16个师的强大阵容展开了猛烈的冲击,火线弥漫,炮声震天。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攻下了战略要地陶格夫匹尔斯。
普斯科夫附近的森林和沼泽地带成为了严峻的考验,但在德军的严密策略下,不久后,这座重要的城市也宣告失守,被德军占领。
2月8日,北路德军的士气高昂,他们的战术训练和严格纪律都得到了展现。他们再次展开攻势,经过连续的战斗与对抗,最终攻下了位于纳瓦河畔的纳尔瓦,这一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北路的优势。
在中路,德奥联军的进展也相当顺利。他们经过了长时间的策略部署与战术调整,对抗红军的抵抗。在2月11日,经过一夜的激战,斯摩棱斯克的市中心,德奥联军在日出时分插上了他们的旗帜,标志着这座城市的陷落。
而在南路,奥军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多年战争中累积的经验。他们利用机动性,快速移动,使得红军在乌克兰的残余部队措手不及,连续遭受重创。经过多次战斗,红军在乌克兰的阵地被奥军全线突破,之后,奥军继续他们的攻势,意图迅速占领察里津,并进一步切断苏俄的南部交通线。
同盟国军队在一个礼拜之内前进了超过150里的路程,途中没有遇到任何激烈的抵抗。现在德军距离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不到100里的距离,这迫使布尔什维克将他们的首都迁移至莫斯科。
此时的俄罗斯南部尽管日渐走向春天,但仍然寒风刺骨。火车颠簸过冰雪之地,内部的暖风却给人们带来了些许舒适。
米哈伊靠在软垫的火车座椅上,窗外的白雪与茫茫的冻土显得那么深邃。尽管他穿着沉重的军大衣,但上校的徽章却显得格外耀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