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前线胜利的消息后,康拉德元帅深感欣慰,他与参谋们举杯庆祝这一重要的胜利。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11月1日,那些被包围在临时首都尼什的塞尔维亚主力投降了。这场战役在保加利亚占领尼什后告终。保加利亚共派出42万4375人参战,伤亡人数达到了3万7000人,其中第二集团军伤亡人数最惨重,达到了2万4000人。
对于塞尔维亚来说,这场战争的代价更为惨重。阵亡的塞尔维亚军人达到了9万余人,被俘的人数则高达17万4000人。然而,同盟国并未完全达到其战争目标,仍有大量的塞尔维亚士兵逃进了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境内。
这一情况使得同盟国与希腊的关系开始紧张。尽管希腊之前在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保持中立,但这一事件让希腊的中立地位受到挑战。塞尔维亚的溃兵躲入希腊可能会给希腊带来新的安全威胁,同时也使得同盟国怀疑希腊的中立立场。
... ...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腊并未立即选择加入任一阵营,而是以观望的态度坐在了局外。这种矛盾的态度体现了希腊内部的政权分裂。
希腊的国王是一位倾向于同盟国的君主。他在德国接受教育,甚至曾在德军中服役,身心都深受德国的熏陶。他的个人情感与政治倾向进一步加强了他对同盟国的偏爱,尤其是他迎娶了霍亨索伦王室的女性成员作为自己的妻子后,与德国的联结更加深厚。
然而,希腊的总理则是一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倾向于协约国,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选择加入战争后,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明确。他认为希腊必须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夺回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君士坦丁堡,这座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辉煌都城,象征着希腊的民族荣耀。
在这场政权分裂的斗争中,双方最终都做出了妥协。希腊允许协约国军队在其北部城市萨洛尼卡地区驻扎,同时保证了对协约国的友好态度。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国王与德国的友好关系,希腊也保证不与同盟国为敌。
康拉德元帅并未满足于对塞尔维亚的胜利,他的目光迅速转向了那些逃入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境内的塞尔维亚士兵。他联合德国开始向阿尔巴尼亚与希腊政府施压,犹如一只铁拳紧紧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他的口信透露出的是带有丝丝冷意的决然,“将塞尔维亚人交给同盟国,这是最为明智的决定。”他威胁,对他们抛出一颗难以化解的定时炸弹。
阿尔巴尼亚与希腊两国的高层被迫陷入了艰难的决策之中。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这场大国间的博弈中,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同时也保全那些倒霉的塞尔维亚士兵。
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的胜利,像一颗石子激起了波浪,轰然引起了英国首相的警觉。他提出了一种新颖而大胆的决策——“支线决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