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同一个高度,未必只有一个成就。
在完成星载导弹的同时,也可以在绕地轨道尝试更多的可能,把军工研发的方向从封闭变成了开放。
更重要的是,这个飞机没有轨道,有广阔的天空。
虽然飞机有高度的上限,但是随着不断的飞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研发,飞机本身也会得到不断的改进。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华夏军工将会在这个良性循环的自驱力之下,飞的越来越高,越来远。
这个类比想通了之后,接下来就是思考怎么塑造一个属于华夏军工的飞机模式。
“机身”决定了气阻,无疑就是军工研发思想。
“动力”决定了升力,无疑就是军工前沿理论。
“驾驶员”决定了方向,无异就是军工调控模式。
……
叶知寒依照类比的方法,把一些想法全部罗列清楚。
而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难题,也算是迎刃而解。
列车也到达青海境内。
放眼望去万里草原与碧玉一般的蓝天,让人心旷神怡。
……
1955年4月23日。
青海。
海北金银潭草原。
在茫茫的草原之上。
一艘四节载货,一节载客的列车到达一个挂牌国营221厂的工厂门前。
周围没有什么人烟,一个装卸货物的车站前,不少工人翘首以盼。
在这个广袤的草原上,所有事情都发生的非常正常,又透露着几分诡异。
比如那个“国营221厂”。
挂牌下面,有一个棉衣制作的牌子。
可这个“棉衣”厂却占地近六百平方公里。
偌大的长厂门紧闭,少有人初入。
更怪异的是,在这个厂区周围,数十公里都没有人烟。
可在厂区四周,却布满了哨岗,站满了士兵。
不说这个厂怪。
就连火车和火车站也怪。
火车一到站,就有不少工人上车搬运。
但这载货车厢中,只有一节是棉花,且这一节棉花中,又夹杂了不知道多少生活物资。
其他三节都是一些用黑色布袋包裹的东西,需要卡车一辆一辆的转运。
而惟一的那一节载客的车厢中。
只有叶知寒一个人。
……
叶知寒下车之后,守在车站外的221所的众人便热情的迎了上来。
为首的是钱秉穹。
钱秉穹不是什么棉衣制造商。
221厂也不是什么棉衣制造厂。
这里是五院大名鼎鼎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进入厂内,子任同志的话作为重要指示刻写在每一个科学家前往实验室的必经之路上——
【原子弹就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于是,
钱秉穹、邓禾先、王淦昌等一代科学家,在此隐姓埋名的倾注着心血。
于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将会在这里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