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早上八点。
火车站外。
有人看着渐行渐远的列车,有人看着满是军人的月台,
有人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车窗里的叶知寒。
……
列车驶出车站,直到陆婉的人影已经如蚂蚁一般渺小,他才转过了头。
手里拿着一张上车前,陆婉交到他手里的卡片。
遗憾的是,上面并没有什么悄悄话。
只是一个公式。
一个比较复杂,且直觉告诉他并没有见过的波函数。
这个公式多半是临走前,他和她约法三章的那个思考题。
比较好的是,在这漫长的路途中,反倒没有那么无聊了。
不太好的是,他对于这个波函数,没有任何思路。
这个波函数似乎没有周期,而且具有多个参数,甚至从公式的结构上看不出波的特性。
不得不说,陆婉给出的这道思考题……
相当有水平。
……
往常在路上总是会思考或者推算的叶知寒,此行休息的很舒服。
在绞尽脑汁去破解那个波函数无果之后,他也就把那个函数当作了一道错题来处理。
或者说,那是一个本就没有意义的函数。
不如休息。
他一边躺在卧铺上,一边枕着手臂思考着接下来五个月的计划。
让五院能够在不需要叶知寒的情况下依旧可以稳定运行,这是他最希望实现的目标。
但困难的地方就是,不管道路搭建的再长,总有到头的时候。
除非把这个道路首尾相连,连成一个圈。
这样虽然可以不停的运行下去,但问题是原地踏步、圈地自萌的做法,用在军工上就是自欺欺人。
……
临近青海的时候,叶知寒突然茅塞顿开。
“不该把华夏军工比作列车的,应该比作飞机,飞机就没问题了!”
如果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比喻就能解决问题,看上去是一件非常扯淡的事情。
但实际上,形容加上对比,在故宫早就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方法论。
比如摸着石头过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
叶知寒之前听聂帅提起过。
说是翔宇同志推出的这个方法论。
原因很简单,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因为身处其中,难免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而用一个具象化的形容来类比,这样就会以旁观者的视角分析问题。
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分析出问题所在,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叶知寒最开始还没有了解这个方法论的时候,只觉得子任同志和翔宇同志这么“提政策”单纯是为了接地气。
直到真正了解了之后,才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大智慧。
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就搞起了拿来主义。
现在把军工发展从列车,比作飞机。
实际上从发展方向上,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列车为类比,方向就是固定的科技树发展,轨道就是固定的路线。
这个道路的好处,是稳步前进,不会走弯路,能够准确的到达既定的目的地。
但坏处也同样是太过固定。
而且目标也是既定的。
这就意味着,一旦人类科技水平出现了较大的突破,那原有的道路很可能会变的不那么合适。
但这时候军工发展路线被卡死在铁轨上,想要转向,也会很难。
而以飞机为类比。
就是给五院赋予更为深层的逻辑和军工研发思想,而既定的目标,只是不同高度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