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年一看这情形,就知道自家殿下预料的最糟糕情况发生了。他神色变得沉凝,眉头也皱了起来,但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殿下和叶姑娘之间……”
“如你所见。”齐景彦没有松开叶夷安的手,而是拉着她重新坐下,有点不好意思但态度坦然地说道,“回京后,我会求父皇为我们赐婚。”
陆年:“……”
陆年表情不见意外,只是面色比刚才更加沉凝了。他犹豫了一下,摇头道:“换做以往,陛下或许会成全殿下,可如今,怕是不可能了。”
这话让齐景彦心下骤然一沉:“为什么?”
叶夷安也是笑容尽失地皱了眉:“京城里出了什么事?”
陆年迟疑片刻,叹了口气道:“几天前,陛下当众将叶姑娘赐婚给了汝南王世子齐云津。”
“什么?!”这话一出,齐景彦和叶夷安皆是脸色猝变。
“事情是这样的:几天前,京中突然传出一则流言,说叶姑娘和魏王的亲事之所以没成,是因为叶姑娘背着魏王和殿下您有了私情。陛下偏宠殿下您,这才随便寻了个理由,勒令魏王与叶姑娘退亲……”
陆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跟他们说了一遍。
齐景彦这才知道,短短几日内,京城竟发生了那么多事。
首先是这充满恶意的流言传开后,皇帝大发雷霆,要求彻查流言来源,并第一时间怀疑到了齐景朔这个最大受益人身上。但齐景朔被传召进宫后,却用一招豁出命去的苦肉计,打消了皇帝的怀疑,还反过来引起了皇帝的怜惜。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对吧?但齐景朔就是做到了。
因为当日刚遇刺不久的他是被人抬进宫的。皇帝虽然不待见这个儿子,可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看见他奄奄一息地躺在担架上,又听太医说他完全是因为命够大才勉强捡回了一条命,满腔的怒意就不自觉就先消下去了几分。
齐景朔又以亡母之名,对天发誓流言之事与他无关,还一边吐血一边对皇帝说,自己愿意将他和叶夷安退婚的真实内情昭告天下,以证六弟之清白。
当然皇帝起初没信这话,可齐景朔见他不信,直接给他表演了个以头撞柱,以死明志,并在昏过去前,一边流泪一边笑着用一种无怨无悔的语气表示:“虽然这事儿确实不是儿臣做的,但流言如风,难以追溯,等儿臣死后,父皇还是把这件事安到儿臣头上吧。您就说,这流言是儿臣出于嫉妒和不甘传出的,如此就能保住六弟和叶姑娘的名声,也能让父皇不再烦恼。儿臣奉旨进宫之前,也已经在府里留下一封亲笔书写的认罪书。有了这封认罪书,天下人自然不敢再质疑什么。至于儿臣,我这一生轻如鸿毛,无人在意,若能用自己的性命护弟弟一回,让君父少些烦忧,也算是死得其所,没白活一场了。”
最后附上一首充满了对父爱和亲情的渴望,煽情得足以能打动铁石心肠的诗作。
皇帝:“……”
皇帝再偏心那也是个人,加上他向来喜欢诗词歌赋,欣赏有才的人,齐景朔一番声泪俱佳的表演加上最后那首画龙点眼的诗一出,他哪还硬得起心肠,当即就潸然泪下,对这个自己鲜少关注的儿子生出了从未有过的慈父心肠来。
恰好那天早上,京城里下了一场格外大的雪,皇帝又在“无意间”听见近来颇为受宠的玉嫔说,她老家有个古老的传言,说人间有冤时雪会下得格外大,就更觉得自己可能真是冤枉这儿子了。
于是命人送他回府,好生休养,没再问罪。
当然,陆年当时不在场,不曾亲眼看见这一幕,所以说的没这么详细。
太子齐景承当时也不在场,因为齐景朔很清楚齐景承若是在场,自己的计划不可能顺利进行,所以就在进宫前,把某个针对小皇孙元宝的安排提前,让他险些出事,绊住了齐景承的脚步。
听到这,正惊怒交加,气得说不出话的齐景彦再也忍不住打断了陆年:“元宝出什么事了?!”
“小皇孙没出事,出事的是太子妃。”想起这事,陆年的脸色也变得比刚才更难看了一些,他沉声道,“太子妃为了保护小皇孙,失足跌进荷花池,小产了。”
谢清漪信任倚重多年的奶娘,被人威逼利诱背叛了谢清漪,想偷偷把小皇孙元宝推进荷花池。幸好当时原本要出门的谢清漪落了东西,去而复返,及时发现了她的不对,小元宝才免于一难。但谢清漪自己却因为太过惊骇着急,被那事发后意图逃窜的奶娘推了一把,失足跌进了寒冷刺骨的池水里。
“小产”两个字,让齐景彦一下想起了原着里太子妃谢清漪的命运。他面色大变,霍然起身道:“三嫂肚子里的孩子几个月了?!”
在原着里,谢清漪是难产而亡,那个时候她肚子的孩子已经八个多月,因提前发动导致难产,最后一尸两命。
而她之所以会难产就是与小元宝出事有关。不过这件事具体的过程原着里没有写,因为谢清漪也好,小元宝也好,在原着里都只是没什么存在感的炮灰,作者用寥寥数笔带过了他们的一生,然后着重描写了一下大反派齐景承因此事黑化的过程——对了,原着里,萧皇后也会因此事悲痛过度而中风。
陆年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闻言愣了一下才连忙答道:“太医说,还不到三个月。”
不到三个月,那应该不至于像原着里那样因为难产,母子俱亡。还有他哥和萧皇后,应该也不会像原着里那样……齐景彦想是这么想,心下却不敢放松,忙又追问道:“那三嫂身体如何了,可有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