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夫子道:“嗯,就是寻常可见的例子,譬如水果啊……”
花曜文道:“水果啊?”
杨夫子道:“说一种水果的别名吧!”
花曜文道:“我知道枇杷,有一个别名叫做芦橘。”
杨夫子道:“还有呢?”
花曜文道:“枇杷还叫金丸、芦枝。”
杨夫子道:“无论是枇杷,还是芦橘,那都是同一种水果,是不是?”
花曜文道:“我明白了。万事万物皆有名称,只是随着时代更迭,名称有所变化,但是,说到底,还是那一种事物。”
杨夫子道:“嗯。不过,说到这个‘万事万物皆有名称’有点不妥,因为有些事物,也许我们还没发现,但它们还是存在的,只是暂时还没名称。”
花曜文道:“夫子说得有理。”
杨夫子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名’啊,就是反映事物的面貌,可以根据事物的特性命名,但事物的面貌也是千变万化的。”说着,略微停顿,道:“嗯,下一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花曜文,你怎么解释这话呢?”
花曜文道:“无,就是虚无。最初,天地间只有一片混沌,这是世间的开始。”
杨夫子道:“嗯,然后呢?”
花曜文道:“然后就是无中生有,呃,就是一片虚无当中,这个‘有’逐渐发展成了万物。”
杨夫子道:“嗯。这个‘无’是巨大的,从天地混沌之时,便已存在。这个‘有’是具体的存在,是从‘无’中诞生的。这个‘有’呢,相对于‘无’来说,是有限的。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这个‘有’的一面,也有这个‘无’的一面。可是,大部分人相信眼见为实,看重的都是有形的、具体的、外在的事物。然而,老子却要引导我们注意到这个‘无’的一面。只有超越了‘有’,关注到‘无’,在境界上才会有所提升。这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在远古时期,就是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万物是没有名称的;宇宙发端之际,又是以名称来相互区别的,名称是万物的基础。你们可明白了?”
诸位学生道:“明白。”
杨夫子道:“下一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花曜文,说说你的看法吧!”
花曜文道:“夫子,这个……我不会。”
杨夫子道:“没关系。很多人与你一样,都是不会。既然不会,那便逐字逐句分析吧!有‘故’字开头,就是所以的意思,与上一句是承接的关系。因为大部分人看中这个‘有’,但是呢,老子却要引导我们关注这个‘无’。既然老子说了‘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花曜文道:“嗯……我们应该关注‘无’。”
杨夫子道:“对啊!这个‘欲’字,就是打算,准备,想要的意思。这个‘妙’呢,就是奥妙。花曜文,你说这是哪个方面的奥妙呢?”
花曜文道:“这是万事万物的奥妙。就是在‘无’的一方面,想要观察到万事万物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