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云,杨骁还沉浸在《窝头会馆》这部剧的剧情之中,待人走的七七八八,两人才缓缓起身,将大衣围巾搭在手里随着不多的人流缓步走出首都剧场。
现在已经快晚上10点了,温度明显下降了不少,夜风偶尔吹来,吹在脸上竟然有了一丝生痛的感觉。
在侯客大厅两人都已经穿好了大衣,在剧院门口,杨骁转身将马小云的大衣领口紧了紧,看着马小云依然通红的眼睛,杨骁轻轻地抚了一下她的头发,说了一声,我们走吧!
马小云紧紧地搂住杨骁的手臂,迈开步子相伴走在了人行道上,此时路边的街灯与商铺的灯光,在已经掉光树叶的树木的映衬下,将人行道照的斑驳陆离。
两人都没有说话,这就是看完这场话剧的后返劲儿!仿若似老牛反刍,还在回味两人只是缓步向前步行,对擦肩而过的路人没有任何反应,哪怕时而呼啸而过,或是不耐烦小堵车的鸣笛。
来到了停车场,等马小云坐稳以后,杨骁拉过安全带扣住自己的身体,慢慢启动车辆平稳得驶上大道。
行驶在路上,杨骁瞥了一眼后视镜,看着后排的马小云将头倚靠在车窗边上,目不转睛的看着外面一闪而过的街景和路人。
透过电视屏幕与现场观看话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感觉,杨骁记得《窝头会馆》的主演何冰曾经说过,话剧舞台上的演员在演出过程当中,能够捕捉到与观众共情的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种感觉仿若是软绵绵的漂浮在温暖的海水里舒适之极,难以言表。而这种感觉作为观众的杨骁,今晚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仿佛自己的呼吸都与舞台上的演员一致,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愤怒,甚至在苑国钟咽气的一瞬间,杨骁竟然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有丝丝缕缕的生疼!
现在,随着一群青年的崛起,像何冰,梁冠华,辛柏青,贾一平,冯远征,宋丹丹,徐帆等等这些人,他们不但把影视剧的拍摄经验带到了舞台上,而且始终记得自己的身份,话剧演员,并没有放下自己的本功,在需要的时候,仍然会回到话剧舞台上,挣着那每一场两三百块钱出头的演出费,有的就是高也高不到哪去。
想到这里,杨骁不禁一阵感慨,何冰《窝头会馆》里的袁大头,梁冠华《茶馆》里的王利发,辛柏青《四世同堂》里的冠晓荷,贾一平《北京法源寺》里的谭嗣同无一不是人艺的经典人物!这些青年演员无一不塑造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成为经典剧目!
杨骁之前在闲暇经常拿出来观看,沉浸在那些剧情与大段大段的独白之中,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现在那后两部剧目暂时还没有出现在这个时空里,对此此刻的杨骁是那么的充满期待!
人艺作为话剧界至高无上的存在,她并不是徒有其表,而是用实力说话,有一期人物访谈老人艺的艺术家,杨骁才知道这里藏龙卧虎,道具师傅边看边能折叠出一个国宝级的纸花瓶,纸青铜器!拉幕大师傅竟然可以拉出电影才有的特效出来!
《昭君出塞》的尾声,大幕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合闭的瞬间,昭君的影像如电影蒙太奇般两次出现在舞台上,让人久久回味,不能自拔!杨骁深以为憾!不能亲眼得见!
此刻开车的杨骁的脑海中又不由得回想起,因为喜欢这部《窝头会馆》而查阅到的那些资料。
这多年后的其中一篇文章,完全就吻合了此时杨骁观看《窝头会馆》的心境,形成共鸣!
或许对方是专业人士,主题思想无一不拿住了杨骁的痒痒肉,而且遣词造句,用词得当。杨骁当时翻看遍几乎从头至尾这都可以背诵下来。
北京人艺以一部《窝头会馆》致敬祖国60周年华诞,这部作品由张和平策划、刘恒编剧、林兆华导演,云集了包括何冰、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徐帆等在内的人艺实力演员及当时刚刚进入剧院没有多久的一批新生代演员。10年来,这部作品已经演出百余场。
《窝头会馆》是一部让人且看且笑但细细思之沉重怆然的作品,里头的人物都有血有肉,没有沦于平面和符号化。演员宋丹丹说,她是在飞机上读到这个剧本的,“我一边读,一边旁若无人地流泪。我当时就想告诉他们,这几乎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话剧剧本。”
这部剧最打动人的是何冰饰演的房主苑国钟。
苑国钟何许人也?在刘恒剧本中的人物表里,一句话道——苑国钟——50岁。房主。绰号苑大头。贫嘴却厚道。 在剧中,他时常以催租的形式出现,惹人不痛快,或者与讨要苛捐杂税的肖保长(杨立新饰)贫嘴,遭前房主古月宗(濮存昕饰)嘲弄。苑国钟有个儿子,坚定而忧郁的左翼大学生苑江淼,积病多年,与父亲多有嫌隙。
第二幕,有这么一段:
“我没什么不痛快,我痛快着呢……我新弄一治痨病的偏方,熬药的时候得往里滴答几滴血……滴答几滴血……(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花)我治不好儿子的病……我没能耐呀!我没辙了……可是我有肉有骨头有血,我有汗毛儿有头发……我想拿这条老命跟我儿子换!我就不信……我不信救不了我儿子的命…… ”